扶风吧
关注: 83,263 贴子: 1,988,725

【佛教圣地.周礼之乡.人文扶风】

  • 目录:
  • 国内地区
  • 18
    对于大多数山里人来说,脱贫致富可能是他们穷极一生也难达到的宏愿。好多年前刘老汉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省上的一所本科大学录取,如今分配到一家国企,吃着山里人梦里想都不敢想的公家饭。所以每每给乡里乡亲谈及自己儿子的时候,他的脸上就洋溢着自豪的神色。 转眼已入寒冬,村里那条虽然坎坷但是好在宽阔的山路,都被接连好几天的大雪所吞没。这天下午,刘老汉叼着烟斗蹲在自家门口,看着天空飘落的雪花自语道:“看样子雪该停了
  • 60
    午井村,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6年),关中理学家张横渠,在贤山寺读书、讲学,提倡井田,未成先卒。其学生集资在此置田数百亩,中为公田,周围私田,位于县城南,南为午,故得名。 鲁马村,西周灭商后分封诸侯于全国各地,但每年春秋两季,诸侯国必须来周原参拜太庙和王京,鲁国远在山东,每年参拜时,随行人马在此地驻扎,原叫“鲁公养马处”简称而得名。 天度,相传,周天子去龙泉寺祭神,渡河于此,谐音天度,在此建村,以为名。
  • 63
    2014年6月23号,我在扶风吧发表了一篇帖子《聊聊扶风的教育》,受到热烈讨论。最近上百度发现有很多新回复,点开看才知道当年的帖子又被翻了出来。闲暇之余,重新浏览了一遍当时发的帖子,以及之后的所有回复贴,感悟颇多。 现在回头再看当时的那篇帖子,情绪的激昂,措辞的强烈,都让我感觉惊讶。然而,在当时可能只是我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时过境迁,很多想法都有了变化。于是决定重新发一篇帖子,一方面作为对当时帖子的修正和补
  • 29
    怀念李伟民同学 李伟民是跟随父亲李栓志到周家学校读小学5年级的,他的父亲当时在周家学校任教导主任,其父是一个很正直很严谨的人,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非常好的园丁,具体点说应该是1983年和李伟民成为同学,他和他父亲的性格正好相反,特别爱笑,特绵的一种性格,很容易和同学打成一片,我自然而然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1983年的周家大队能吃饱肚子的人不多,我和我隔壁的赵拉民应该算最穷的学生,说实在的一身全棉豪不夸张,李
  • 95
    韩军科和我是同村,论辈分我高,我是他叔,论年纪他大我10岁,交情是1998年打起,当时他是扶风县野河林场护林员,我在西安包私人土建活,他到西安十里铺有个省林业什么单位,当时他做矿柱生意,要去那里搞批文,他很有人缘,和谁都能打得火热,他那年到十里铺办事,我在十里铺韩周海管的工地打工,他请我吃了顿饭,打心里感觉他这个人不错,有来有往,从此就成了朋友。 韩军科父亲是扶风县林业局长,文化人,其弟是名振西北的铁嗓子
    秦人005 3-20
  • 26
    告社会各界人士书 社会各界人士: 你们好! 首先我在此郑重声明,本文不是我的愤愤之谈,而是我就以
  • 46
    在这秋的夜晚,没有了白天的烦乱与嘈杂,看着外面的路灯和空空的街道,越发显得寂静,我很享受这种静,更向往家乡的宁静,在这个秋的夜晚,突然很想我
    幽蘭蘭 1-20
  • 40
    扶风籍女教师卢文娟散文集《一莲幽香》即将出版 金秋时节,扶风籍乡村女教师、80后作家卢文娟的散文集《一莲幽香》即将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王宗仁先生作序。 《一莲幽香》是卢文娟的首部散文作品集,收录了她近年来在工作之余创作的84篇散文,计18万字,分为亲情感怀、童年纪事、青春咏歌、红尘遐思、生命浅唱、四季行吟、岁月慨叹等七个部分。在该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家乡和校园生活为主要素材,从小处着
    color_leaf 9-30
  • 56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yMDU5MTQw.html?x&from=timel
    njk981503 9-18
  • 405
    在别吧看见此贴,感觉这种游戏形式特好,有种流觞曲水的感觉,所以引借过来,哈哈哈,我打算把文艺范进行到底,人艰不拆,求勿喷
  • 230
    那是我十岁的时候,时间正值隆冬,漫天飘散的雪花给人一种别样凄美的感觉,伴随阵阵寒风,一股凉意让人从心里油然而生。但是不管天多么寒冷,只要有雪
  • 25
    近日,扶风籍马融研究专家张新浩编著的马融和绛帐文化专著《仰望绛帐》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陕西文化遗产文库丛书”之一,由马融文化研究会
  • 28
    只有那些正气不灭的人,才能够把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落实到困难当中,而那些懦弱的、甚至没有正气的人,最终只能把失败归结在他人身上以达到逃避问题的
  • 126
    王若愚先生是扶风县南阳鲁马人,算得上是扶风北漂了,常年在北京建筑工地打工,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努力上进的他业余坚持音乐创作30年,取得了一定的
  • 55
    转眼间已人到中年,曾经的满怀大志的少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一去至今就是23年…… 1991年正月十一,就踏上去广州的火车,那年我刚满十八岁。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广州,又转汽车去到深圳,还记得当年的火车票68元,那是西安至广州的火车票价。广州再到深圳沙井15元车费,今天觉得好便宜,但在那个年代不便宜啊,一袋小麦才卖二三拾元啊,得要好几袋麦子啊。想起当年的苦,眼泪不禁要出来噢。记
  • 8
    安放于文学的灵魂 文/高一白 一个月前的一个下午,我前往北山门刘省平的住处,因为在早前的几个星期,他电话告知我,说他的散文集《梦回乡关》付梓出版
    尤言CM 4-15
  • 14
    下午,本村刘宏智找我闲谈,忽然说到了关中大儒张载。我说,渭河南岸的眉县横渠镇有座张载祠,你去过没有?他说,去过,你想去的话我带你去。于是,我坐上他的摩托车,从刘家村出发,沿着汤法高速公路走了15分钟就到了目的地。 张载祠是在横渠书院的旧址上建立的,位于横渠镇古城村旁,占约地约50亩,内设张载祠堂,张载事迹展厅,大儒张载像,纪念碑长廓,并有张载手植柏及后人种的松柏,蜡梅,显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大门口,
    cvde2134 2-7
  • 49
    年是时间转换的标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处在新旧的时间界点上,人们以喜悦、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太阳。年是人际关系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6

会员: 扶风儿女

目录: 国内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