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吧
关注: 42 贴子: 104

  • 目录:
  • 其他
  • 0
    微流控液滴芯片是微流控芯片的一种重要模式,液滴的核心功能是微反应器。微流控芯片液滴通量极高,体积极小,它当然应该在以反应为基础的材料筛选和材料合成领域找到应用出口。 对不同材料作高通量筛选是微流控液滴芯片应用的一个重点领域。比如,对基于小分子库的新药筛选而言,体量大到百万级别,如果采用常规方法筛选,成本极高,耗时极长,作为已知的最小微反应器的微流控液滴芯片, 应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理想的替代技术。 一般而言,液滴的直径
  • 0
    1. 基于微流控液滴封装技术的高通量筛选 高通量筛选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化合物库的方法,例如,每天进行104到105次测试。通过借助机器人和多孔板,高通量筛选已被广泛应用于发现药物、测试毒性和分析抗体的亲和力。微流控液滴技术可以产生大量,反应条件均一的单分散液滴,特别适合于提高高通量筛选。同时,由于微液滴的反应体积在纳升和皮升级,极大减少了试剂消耗。液滴的产生频率可高达10kHz,满足每天高达1亿反应条件的高通量
    szwenhao1 3-1
  • 0
    光刻胶主要通过旋涂的方式进行涂布的(又称为“甩胶”),对于薄胶,最佳的旋涂转速为2000~4000rpm,对于相对胶厚的胶,最佳旋涂转速为250~2000rpm,匀胶机的转速通常可以达到9000rpm,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使用1000~200rpm较慢的转速来获得特定较厚的胶层。但是这种情况下,胶膜的质量会下降。并且可能会在晶圆的边缘形成大量的边缘胶珠,可以通过旋涂获得30~200um的胶厚(取决于光刻胶的类型),也可以使用自流平的方法获得高达1mm后的厚胶膜。 需
    szwenhao1 2-21
  • 0
    摘要:近年来,微流控纸芯片由于低成本、便携化、检测快等优点,在需要快速检测的环境分析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该综述从微流控纸芯片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角度,总结归纳了微流控纸芯片在环境分析中 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该综述包括微流控纸芯片在环境检测中的优势与制 造方 法介绍;电化学法、荧光法、比色法、表面增强拉曼法、集成传感法等基于纸芯片的先进分析方法介绍;根据环境分析目标
    szwenhao1 1-12
  • 0
    微流控技术具有微量、高效、高通量、微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的特点,为实现现场化、低成本的临床生化分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针对于目前临床生化分析中复杂流体操控的难点,该文依据系统中采用驱动和控制方式的不同,对各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临床生化分析系统进行了分类介绍。 临床生化分析是基于分光光度法对血液、尿液等体液中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等几十项生化指标进行检验的方法。 它是临床体外诊断最为常用的
    szwenhao1 1-4
  • 0
    早期使用的生成液滴方法主要有高速搅拌法、逐层组装技术、膜乳化法和界面聚合法等, 均可生成微纳米尺寸的液滴。 高速搅拌法工序少、操作简单、成本低; 逐层组装技术通 用性和可控性强, 可用于构建药物控释系统, 灵活控制递药载体结构; 膜乳化法制备的高分子微球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化工、电子等领域; 界面聚合法设备简单, 不要求严格的聚合物量比, 主要应用于新型材料的制备。 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其各自适合的领域发挥作用, 但在液滴稳
    szwenhao1 12-27
  • 0
    纤维纺丝化学(FSC)因其高比表面积、高效的传热传质和更高的反应速率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微反应平台。FSC策略采用纺丝纤维作为微反应器,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实现微/纳米级纤维的设计和纳米材料的合成。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介绍了FSC在制备机制和技术优势方面的最新进展。强调了各种FSC策略,包括微流控纺丝、电微流控纺丝(EMS)和微流控吹纺丝(MBS)。特别介绍了FSC工艺中微流控芯片的调控。此外,还总结了FSC策略
    szwenhao1 12-18
  • 0
    引 言 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天然的各向异性表面, 例如具有微米级乳突结构的荷叶 , 一、二级径向脊微结构的猪笼草顶瓶, 微米矩形鳞片周期性排列的蝴蝶翅膀等. 液滴在各向异性表面的润湿行为对于液滴操作和液滴运动的智能控制具有重大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检测、水收集、微流控、水下减阻等领域. 化学性质异性或者物理结构不对称的表面均会在特定方向产生不平衡力, 表现出各向润湿异性. 沟槽表面是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构建各向
    szwenhao1 12-6
  • 0
    近几十年来,由于惯性微流体的高吞吐量、易于制造且不需要外力,人们对惯性微流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惯性微流控系统的聚焦效率完全取决于微通道的几何特征,因为流体动力(惯性升力和迪恩阻力)是惯性微流控器件的主要驱动力。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提出了新的微通道结构来提高粒子调控效率。然而,这些非常规结构的制造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尽管研究人员推动了微纳加工技术的前沿发展,但用于惯性微流控的制造技术尚未得到全面讨
    szwenhao1 11-28
  • 0
    目前,微流控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合成化学、诊断学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长期以来,微流控技术一直迫切需要能够实现以电子电路的精度、模块化且可扩展地操纵流体和悬浮物。正如电子晶体管使电子芯片上的电力自动控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一样,与晶体管类似的微流控元件也可以改善对微流控芯片上的试剂、液滴和单一细胞的自动控制。以往的研究已经构建出了一种类似于电子晶体管的微流控元件,但其并不
    szwenhao1 11-22
  • 0
    微流控芯片系统 (Microfluidics) 或微流控芯片实验室,是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及细胞培养、分选和裂解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几个平方厘米 (甚至更小) 的芯片上,由微通道形成网络,由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目前的微流控芯片系统主要包括连续微流体系统和液滴微流体系统。 研究方向:基于液滴微流体的微流控芯片系统的研究 实验内容: 由于微生物筛选实验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对微流控芯片中的微液滴
    szwenhao1 11-14
  • 0
    体外细胞培养平台对现代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至关重要。一个多世纪以来,培养皿一直是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石。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朱利叶斯·理查德·佩特里打算将其用于微生物培养。时间证明了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性与有用性。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器件已经被制作成了大量的材料设备,并成为了生物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培养皿并不能完全还原体内生物的真实情况。换句话说,培养皿无法重现体内
    szwenhao1 11-8
  • 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由脑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 cells,BMECs)和血管周围细胞形成的物理和功能屏障。BBB 对分子从血液到脑组织的运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稳态至关重要,但也为药物进入脑组织产生治疗作用带来了困难。因此,为了深入了解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化合物通过BBB 的渗透性,需要建立合适的BBB 体外模型。作为被广泛使用的Transwell 方法和动物模型两种,其中Transwell 虽然在很大程
    szwenhao1 11-1
  • 0
    微流控芯片检测基因缺失 一般而言,基因缺失主要是指高等动物、低等动物基因由于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促使机体部分基因区域缺如,由此将会影响高等动物、低等动物的部分结构和功能。目前,微流控芯片可以将高等动物、低等动物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区域进行确定,例如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缺失,使用微流控芯片可以进行检测分析。国外一项研究显示,通过直接监控微流体平台单菌株生长,可以检测大肠杆菌菌株中
    szwenhao1 10-25
  • 0
    微针因具有使用便捷、无痛等优点,在取样检测、透皮给药等生物医学诊断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微流控芯片可对微量流体进行操控,具有试剂损耗少、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在生化分析、环境科学等领域备受关注。早期,微流控芯片与微针的发展相对独立;随着微流控与微针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3D打印等先进微加工方法的出现,近年来微针与微流控芯片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结合应用的趋势,已初步应用于皮下取样、药物递送
    szwenhao1 10-20
  • 0
    二氧化碳培养箱为细胞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细胞在培养箱中培养数月甚至数年,如果培养不当导致细胞死亡可能造成极大的科研成果损失。培养箱本身性能的稳定和可靠性固然重要,另外,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保养对实验结果也是至关重要。 今天为大家介绍减少实验室细胞污染的三种途径:正确的使用培训、持续的日常保养、适当的摆放位置。 1、正确的使用培训 实验室内往往众多实验人员共用一台培养箱,难免有人为操作失误,都会增
    szwenhao1 9-21
  • 0
    CO2培养箱发挥在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地方细胞培养在无菌细致的方式可能被观测到。它们使不需要的微生物远离培养物,从而为生长提供称心的条件。不同的CO2培养箱提供了防止孵育室中污染的不同方法。本文将告诉您需要注意哪些产品细节,以便在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干细胞疗法,再生医学和整形外科。 CO2培养箱创建的很好的条件: 1.孵育人皮肤细胞为救生皮肤移植 2.格斗使用干细胞研究的疾病 3.发售干细胞疗法作为一种可行的替
    szwenhao1 9-6
  • 0
    旋涂工艺有四个不同的阶段。第 3 阶段(流量控制)和第 4 阶段(蒸发控制)是对涂层厚度影响较大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将涂层流体沉积到晶片或基板上 可以使用将涂层溶液倒出的喷嘴来完成,也可以将其喷洒到表面上等。通常,与所需涂层厚度的量相比,该分配阶段提供的涂层溶液显着过量。 对于许多解决方案,通过亚微米级过滤器分配以消除可能导致缺陷的颗粒通常是有益的。另一个潜在的重要问题是溶液是否在此分配阶段完全润湿表面
    szwenhao1 8-22
  • 0
    近日,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团队针对微液滴化学的独特性质,受邀总结了40余个单电子介导的水微液滴表面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并通过动力学研究,证明了电子的提供和捕获——而非化学键的直接断裂——是介导水微滴界面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决速步骤。该工作发表在了近期的JACS Au 杂志上,并被遴选为封面文章。 近几年与微液滴相关的纳微界面反应机制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目光。在技术上,质谱作为微液滴反应的主要表征手段,一方面是
    szwenhao1 8-9
  • 0
    神奇的微液滴技术 一、微液滴的生成方法 微液滴是指体积较小且呈液态的微小液滴,其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为了有效地生成微液滴,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 常见的微液滴生成方法之一是微流控技术。该技术利用微细通道和精确的流体控制,将母液分割成均匀的小液滴。通过调节流速、流体性质以及通道几何结构等参数,可以实现对液滴大小和形状的控制。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电动力学法。该方法利用电场作用力使得液体被分割
    szwenhao1 7-21
  • 0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代表性关键技术 ① 微流控分析芯片是新一代床旁诊断(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主流技术,可直接在被检对象身边提供快捷有效的生化指标,使现场检测、诊断、治疗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② 微流控反应芯片以液滴为代表,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微反应器,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单细胞测序等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③ 微流控细胞/器官操控芯片是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操控最重要技术平台,渴望部分代替小白鼠等动物模型,用于验
    szwenhao1 7-6
  • 0
    热键合(fusion bonding) 对玻璃和石英材质刻蚀的微结构一般使用热键合方法,将加工好的基片和相同材质的盖片洗净烘干对齐紧贴后平放在高温炉中,在基片和盖片上下方各放一块抛光过的石墨板,在上面的石墨板上再压一块重0.5 Kg的不锈钢块,在高温炉中加热键合。 玻璃芯片键合时,高温炉升温速度为10℃/分,在620℃时保温3.5小时,再以10℃/分的速率降温。石英芯片键合温度高达1000℃以上。此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芯片如一次封接后有干涉条
    szwenhao1 6-30
  • 0
    (一)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是新兴的检验医学领域。随着荧光定量PCR的推广,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如此,现有核酸分析平台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是限制了分子诊断技术的推广:1)场地要求严格,试剂准备、核酸提取和扩增需要分别在独立房间内进行,极大限制了该技术在医疗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开展;2)采用离线式分析,操作复杂、分析周期较长,不利于应对突发性事件;3)现有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多是针对单一指标检测设计
    szwenhao1 6-15
  • 0
    一、微流控与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Microfluidics)的含义是微尺度下的流体控制,其研究对象是使用微米级通道操控纳升级以下微量液体的系统。鉴于芯片是实现微流体控制的主要平台,因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微流控的主要研究内容。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主要依托于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加工工艺,具有在微米尺度级别实现微量流体操控的能力。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特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微流体的特性微尺度下流体的一系列特殊效
    szwenhao1 6-14
  • 0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佳姝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张少华等合作,开发了新型微流控脉冲过滤技术与高灵敏热泳检测平台,实现了全血样本中肿瘤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的高效分离分析并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相关研究成果以Cascaded microfluidic circuits for pulsatile filtr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whole blood for early cancer diagnosis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细胞外囊泡(EV)是脂质
    szwenhao1 6-9
  • 0
    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课题组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题为Simultaneous profiling of spa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uring mouse brain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MISAR-seq的空间多组学技术(Microfluidic indexing-based spatial assay for ATAC and RNA-sequencing)。该技术通过微流控芯片依赖的靶向barcode递送系统,在保留细胞空间位置信息的前提下同时实现了细胞内ATAC和RNA两种组学信息的捕获,并将其应
    szwenhao1 6-6
  • 0
    2021年1月6日,韩国中央大学Jonghoon Choi教授团队和东国大学Kyobum Kmin教授团队合作, 在Biosens Bilelectron 在线发表题为“exosome-mediated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using lectinconjugated nanoparticles bound to selective glycans”的研究成果。研究利用胰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膜表面富含特异性聚糖成分、且可与特定凝集素结合的特点,设计开发可同时结合特定凝集素和微流控芯片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通过检测被微流控芯片捕获的纳米粒子上的结合的凝集素荧光信号强度,定
    szwenhao1 5-31
  • 0
    近日,中国农大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建涵教授团队在传感器领域著名期刊《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一种基于指压式混合与核孔膜分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生物传感器”(A microfluidic biosensor based on finger-driven mixing and nuclear track membrane filtration for fast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该研究巧妙地结合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材料等交叉学科知识,利用核孔膜分离和模拟酶催化等技术,开发
    szwenhao1 5-26
  • 0
    目前,微流控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微流控技术中,微流体驱动和控制技术是实现微流体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控制方式种类众多,采用的原理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在产业化中,微流控一般分为以下几大类型:压力推动式微流控、离心力推动式微流控、液滴微流控、数字化微流控等。 压力推动式微流控主要利用气压或者液压来推动流体在芯片中的运动,在微流控产业化中出现的最多。 离心微流控是利用离心力来实现微流控芯片中的芯片的
    szwenhao1 5-19
  • 0
    微流体通道的加工工艺有光刻和刻蚀技术、热压法、模塑法、注塑法LIGA 法和激光烧灼法等传统方法以及 3D 打印等多种手段,下面就光刻法和模塑法这两种常用的手段进行详细的说明。 (1)光刻和刻蚀技术 光刻是利用光成像和光敏胶在微流控芯片的基片如硅、玻璃等材料上图形化的过程,其基本工艺过程包括:预处理、涂胶、前烘、曝光、显影、坚膜等。 ①基片清洗 通过抛光、酸洗、水洗的方法使硅、石英或玻璃等基片表面得以净化,并将其干燥
    szwenhao1 5-16
  • 0
    实验目的: 参照Moderna和BioNtech的新冠疫苗配方,以MC3和SM102为主要脂质,制备包载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LNP)。 实验原理: MC3和SM102是两种可解离脂质,在酸性条件下可质子化形成阳离子脂质,通过静电作用于带负电的mRNA结合,形成载有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 LNPs)。在本实验中采用微流控混合法,让脂质溶液与和mRNA溶液在微混合器中充分、迅速的形成粒径均一的LNP。由于脂质溶解于乙醇中,核酸溶解于酸性缓冲液中,因此需要透析或者超
  • 0
    热压法 热压法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在高聚物表面加工微通道的方法,瑞士的Uppsala大学的Lena Kintberg等采用热压法将激励微泵或者微阀的激励器集成到了PC(聚碳酸酯)基的微流控芯片表面。热压法的工艺过程是采用光刻化学腐蚀法在硅表面制作出微通道,溅射沉积镍金属,获得镍模板,通过热压将模板上的微结构复制到高聚物表面,最后键合打孔。键合的方法主要有热键合或者粘接。 注塑浇模法 注塑法最先由ACLARA 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刊物上公开发
    szwenhao1 5-11
  • 0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发展的前提条件,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技术首先起源于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芯片所广泛采用的光刻(Lithography)和蚀刻技术(Etching),目前已经广泛地用于硅片、玻璃和石英等基质材料上微流体网络的制作。其微制造工艺为:首先通过光学制板照相技术制备包括微流控芯片图案的掩模,制备好的掩模通常是镀有铬层的石英玻璃板;然后用甩胶机均匀地在芯片表面涂敷一层光刻胶,在紫外光下进行曝光,显影
    szwenhao1 5-8
  • 0
    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PCR技术是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PCR技术存在反应时间长、能量消耗大、不便于集成与携带等缺陷,微流控技术与PCR结合可以有效缩小反应体系,提高反应效率,且易于集成化与微型化。 本文采用【图解】的方式,讲解微流控PCR芯片的分类,原理以及应用。帮助大家了解
    szwenhao1 5-5
  • 0
    我国微流控芯片供应缺口不断增大 体外诊断是重要应用市场 微流控芯片,是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特征的微流控装置,其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是微流控技术的实现方式。微流控芯片将样品处理、生化反应、分析检测等实验步骤集成到微米级别芯片上,能够快速、准确检测蛋白质、核酸等物质,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也称为芯片实验室。   微流控,是使用微型化仪器控制、操作、处理流体实验对
    szwenhao1 4-26
  • 0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前沿方向,具有高通量、多靶点、快速、精准、操作简便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药、免疫等领域。 科学仪器的源头是分析化学专业,但其更多的应用在生物医药以及诊疗等领域。近年来,“精准医学”概念的出现,更是急切呼唤创新分析测量技术与仪器。“精准医学”的最核心的部分是“精准的诊断”,这也是新药研发及提出新兴治疗方案的前提。作为生物医疗领域的前端,像现在非常热门的靶
    szwenhao1 4-18
  • 0
    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外周血中的含量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患者的癌症病发状况。除此以外,CTCs对于肿瘤细胞转移行为等基础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人体血液中的CTCs含量极其稀少,通常仅有0~10个/mL,与之相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含量则分别达到5×109 个/mL、4×106 个/mL和3×108 个/mL,而且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间质-上皮转化(MET)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特征。正是由于其稀缺性和异质性,
    szwenhao1 4-12
  • 0
    培养箱是培养微生物的主要设备,可用于细菌、细胞的培养繁殖。其原理是应用人工的方法在培养箱内造成微生物和细胞、细菌生长繁殖的人工环境,如控制一定的温度、湿度、气体等。 目前使用的培养箱主要分为四种:直接电热式培养箱、隔水电热式培养箱、生化培养箱和二氧化碳培养箱。 (一) 电热式和隔水式培养箱 电热式和隔水式培养箱的外壳通常用石棉板或铁皮喷漆制成,恒温培养箱内层为紫铜皮制的贮水夹层,电热式培养箱的夹层是用石棉
    szwenhao1 4-4
  • 0
    液滴微流控技术可以在互不相溶的载体相中产生fL-µL大小的样品液滴,进行高通量离散样品操作。微液滴具备样品消耗量小,传热快,混合迅速等优点,适用于于筛选、生物鉴定等多个领域。对于微液滴内容物检测,光学方法因易于偶联目前最为常用,但该方法依赖具有光学响应的标记或者反应。质谱由于具备混合物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而无需标记,成为光学检测的取代选择。偶联电喷雾质谱(ESI)与微液滴促进了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高通量质谱研究
    szwenhao1 3-29
  • 0
    其中,在串行通道的芯片上 10.5 min 内可实现 99.5 ± 0.3% 的进样效率。在并行通道的芯片上 2 min 内可实现 94.6 ± 0.9% 的进样效率。 串行和平行通道芯片设计均采用标准 SU-8 光刻技术在 4“ 硅片上制造。 对于气动层:首先在硅片表面采用 SU-8 2010 构建 10μm 高的基层,然后在此基层上用 SU-8 2025 构建 50μm 的高度。 对于流体层(图 2):首先采用 SU-8 2010 构建 10μm 高的基层,然后使用 SU-8 2025 构建 50 μm 的通道层,最后使用 SU-8 2025 构建另一层高度为 50μm 的层,
    szwenhao1 3-23
  • 0
    这里主要介绍以软光刻(soft-lithography)为主要手段的微加工技术制备PH值梯度微流芯片的方法. 此种PH梯度芯片具有容易加工、可根据需要快速得到不同范围的PH值梯度、精度可控制、IEF与分离结合为一体、IEF所需电压低、PH值梯度不随时间改变等优点. PH值梯度微流芯片的制作过程如下: 将图形用3600dpi的打印机打印输出到透明胶片上, 作为掩膜版使用. 使用AZ50T 光刻胶, 在Si片上以光刻的方法得到软光刻的模板. 实验中使用的模板的混合区宽度为40 μm, PH值梯
    szwenhao1 3-14
  • 0
    液滴微流控:单细胞高通量液滴测序 细胞是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形态类型千差万别。通过细胞基因组学,可以描述细胞特性及功能,本文所介绍的单细胞(single-cell)高通量液滴测序(Drop-seq)技术,是一种快速分析成千上万个单细胞的方法,通过将每个细胞包裹在纳升级微滴中,进行RNA杂交并生成mRNA转录物,制作细胞基因表达谱,进一步可分析mRNA转录物的起源细胞。 原理简述 Drop-Seq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首先,将细胞悬浮液与带有分子条
    szwenhao1 3-7
  • 0
    细菌感染可以引发多种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经常引发危重病情,因而需要及时诊治。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原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 。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是将病人体液标本涂布在含有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增菌,继而挑选优势细菌培养鉴定并且进行药敏实验。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样品消耗量大和检测时间长,经常无法有效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此外,传统细菌鉴定方法大多依赖
    szwenhao1 2-28
  • 0
    微流控芯片起源于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早期常用的材料是硅和玻璃。近年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己经成为微流控芯片加工的主要材料,它的种类多、价格便宜、绝缘性好、性能指标优,可施加高电场实现快速分离,加工成型方便,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硅 硅具有散热好、强度大、价格适中、纯度高和耐腐蚀等优点。随着微电子的发展,硅材料的加工技术越来越成熟,硅材料首先被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因具有良好的光洁度和
    szwenhao1 2-20
  • 0
    4、探针的制备技术 探针(探针的功能是识别靶序列和携带报告分子,如同位素、荧光、地高辛等):为了提高监测灵敏度,人们的努力放在信号放大以及模板扩增两个方面,其中应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探针方法可以提高灵敏度的方法有三种:分支探针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设计具有庞大分支结构的分支核苷酸探针,分支末端以酶标记。这样,经过分支核苷酸与酶的双重放大作用而将标本杂交时极弱的信号转换为较强的化学信号。分子信标(Molecular beacon, M
    szwenhao1 2-14
  • 0
    所有的生物芯片技术都包含四个基本要点:芯片的制作、杂交或反应、测定或扫描、数据处理。生物芯片的技术核心是芯片的制备及反应信号的检测。 1、芯片制备技术 目前制备芯片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位合成(in situ Synthesis);一类是合成后交联(post-synthesis attachment)。原位合成是目前制造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最为成功的方法。在制备基因芯片时要考虑阵列的密度、再生性、操作的简便性、成本的高低等几方面的因素。 具体而言,比较
    szwenhao1 2-13
  • 0
    3.80年代:微流体学的早期研究 3.1.LIGA流程 LIGA(平版印刷,Galvanoformung,Abformung;德语为平版印刷,电镀,模压)是在光刻后增加电镀步骤以创建模具,可用于生产许多原始母版的复制品的工艺。光刻后,在母片上溅射沉积一层镍钒(NiV)种子层,然后电镀沉积一层较厚的支撑层。这项技术已被用于生产仿生表面的注塑母版。这项技术的其他变体允许构建具有集成铁心的三维线圈以及制造转子元件。DEEMO(干蚀刻、电镀、模塑)作为LIGA技术的进一步扩展而存在
    szwenhao1 1-17
  • 0
    土壤微流控芯片简介 在这篇综述中,将讨论所谓的片上土壤系统领域的进展,包括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的一些最有趣的应用,以及未来一些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土壤是一个由矿物质、水、气体、有机物、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组成的复杂环境。所有这些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异质但平衡的环境。研究这一系统的挑战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直接技术可以在不对其性质进行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szwenhao1 12-23
  • 0
    在最先进节点上开发芯片的成本和复杂性不断上升,迫使许多芯片制造商开始将芯片拆分成多个部分,而不是所有的部分都需要先进节点。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支离破碎的碎片重新组合在一起。当一个复杂的系统被整体集成在一块硅片上时,最终的产品是组件设备的预算限制之间的妥协。例如,3D NAND需要高温多晶硅,但所需的温度会降低CMOS逻辑的性能。将内存和逻辑拆分为单独的晶圆,允许制造商独立地优化每一项技术。随着传感器、收发器和其他
  • 0
    器官芯片是含有人造或天然微小组织的微流控芯片。为了更好地模拟人类生理,这些芯片被制造成保留组织特有的细胞微环境和功能。 纽约,2022年11月22日(环球新闻社)——Reportlinker.com宣布发布《2022 - 2028年全球器官芯片市场规模、份额和行业趋势分析报告,按类型、按区域展望和预测》 芯片器官是一种模仿人体器官的人造器官。它是一种多通道、三维微流体细胞培养技术,促进器官功能、过程和生理反应。芯片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的结合使研究人员
    Sunshine_wlk 11-24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