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学吧
关注: 126 贴子: 310

  • 目录:
  • 人文学科
  • 0
    最近这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陆续发现,西方历史和考古存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的造假! 、 最新的认识是,所谓的古希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是完全伪造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罗马的历史也绝大部分都存在严重的水份,虚构成份非常多! 、 大家可以去读这三本书自行了解: 欧洲文明史察疑 、 言不必称希腊 、 光从中华来 。 、 书中有详细介绍,西方的词汇量直到18世纪还非常少!并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实
  • 3
    原标题:Ancient Amorite Language Discovered The Amorites and especially their language have long puzzled scholars. Indeed, many have wondered whether an Amorite language even existed. While the Amorites—first attested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E as a nomadic people from Syria and the Levant—eventuall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groups to rule over Mesopotamia, very little evidence of their language has ever been found. That changed, however,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an article in the journal Revue d’assyriologie et d’archéologie orientale, which presented two tablets the a
  • 0
    据信创作于中巴比伦时期的《内尔伽勒神与埃蕾什基伽勒神》阿玛纳文书版(泥板编号:EA 357,CDLI可查楔形文字复写、以及阿卡德语音译),与新亚述版内容中,“内尔伽勒神第二回下冥界,单枪匹马独硬闯冥界七重大门”的叙述不同,阿玛纳文书版第一回下冥府,就由埃阿神所派遣的十四位神灵助手,压制冥界大门,帮助内尔伽勒神夺取王座。 即便百分之九十九书籍、文章等可能都将这十四位神灵助手称之为“demon”……虽然这些神灵,有部分在
    酷酷游戏 10-15
  • 2
    图中右侧为O. R. Gurney,1960年文章,音译。 左侧复写,出自Huzirina (现代名:Sultantepe)遗址泥板,CDLI编号:P338345,可查。(注:就个人观察,CDLI给出的复写,仍不全。有遗漏) 据信作于新亚述时期,因此也称为:新亚述版。既《内尔伽勒神与埃蕾什基伽勒神》亚述版。 自然,学术界(以及eBL)又将其归为:标准巴比伦(语)版。 这一版中,内尔伽勒神返回天界时, 安努神,恩里勒神与[埃阿神,开口说道]: “伊什塔尔神之子[残缺]” 此残缺处,Gurne
    酷酷游戏 10-14
  • 15
    个人收集到的有关基什主神扎巴巴的资料 ザババ( [ˈzɑːbɑːbɑː]あるいはザママ)はメソポタミア神话の戦いを司る男性神。 古代メソポタミア、バビロニア北部の都市・キシュの都市神で[1][2]、后代にはラガシュの主神・ニンギルスと同一视されるようになる。 通常はババ(Baba)が配偶者とされるが、女神イシュタルが配偶神として描かれることもある。 ともに戦いの神という共通点がありイシュタルとのペアリングはよく见られ、古代バビ
  • 12
    跟折磨眼睛和脑子没两样 【𒀭𒉆】𒋻 𒈛 𒆠𒁴 𒁀𒉡𒌋 𒋼𒊑𒂊【𒋾】 𒀀𒈬𒌨𒈠 𒇽 𒀸 𒉺𒉌𒋙 𒌑𒋗【𒊻】 【𒊻】𒋠𒍚 𒊕𒁺𒋙 𒀸 𒆏𒋙 𒍝𒂍 𒀸 15𒋙 𒉆𒍝𒊒【 𒍝𒂍 xxxx】 𒍚 第二行: 【𒀭𒉆】𒋻 𒈛 𒆠𒁴 𒁀𒉡𒌋 𒋼𒊑𒂊【𒋾】 𒀀𒈬𒌨𒈠 𒇽 𒀸 𒉺𒉌𒋙 𒌑𒋗【𒊻】𒋠𒍚 𒊕𒁺𒋙 𒀸 𒆏𒋙 𒍝𒂍 𒀸 【15】𒋙 𒉆𒍝𒊒 𒍝𒂍 xxxx 楔文这里,网站粗暴的给出“15”这样的阿拉伯数字,楔文应是 :𒌋𒐊。 【
  • 9
    上世纪20年代左右,牛津与菲尔德联合团队于古代伊拉克-基什城遗某一土墩中,挖掘出丰富的殉葬品,无不彰显墓主生前死后显赫的权力与身份。该王墓甚至是更富裕的“乌尔王陵”前身。其中,基什王墓就出土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战车及车轮(实物),1号及2号战车。由于基什很可能是”世界上真正的最早城市之一“,其挖掘品没能整理成册出版,实属遗憾。 题外话,严格来说,术语:CHARIOT(战车,两轮战车),可能是不准确的。(图1)但也可
  • 1
    只得K.9880文本,有音译与翻译。至于Rm.290为何“找不到音译以及复写”,笔者能力有限,没本事。 K.9880文本的复写也实在找不着……那看看多年后能否处理,实在处理不了,也无妨。谁没个极限?#亚述学##楔形文字##阿卡德语##博物馆#
  • 1
    第一行:(大部分损毁)【】𒍏(某种铜制品) 第二行上半:𒄑𒆠𒇲𒁉(在“𒁉”前面的像似“𒇲”里面写了个𒉣,既:“𒇲𒉣”。另外,考虑文本空间,日学者修复的是:【𒆠】𒇲𒁉,把前缀限定的“𒄑”省略。)1(像个小杯子)𒄘 𒄑𒆠𒇲𒁉、或𒆠𒇲𒁉:重量、单位。 𒄘:重量。 第二行下半:𒇲(?但没写上【】?)1/3(不懂如何输入)𒊭(SZA)𒈠𒈾 𒇲:文中作用是减少、消去、移除。 𒊭(SZA):表达的意思很多,复合
  • 2
    横滨欧亚文化馆藏 文本编号:YMEAC-3-CT0010 日译:鶴岡宜規 正面,第一行:𒌋𒈫【????中间部分可能写错,故被抹去?】𒄀 𒆜𒁹𒋫 日译给的翻译,说是:12个容量5分之一的(约六十升)旅行用芦苇制篮子 𒌋𒈫:这才是笔者知晓的数字“12”。 𒄀𒆜:篮子、旅行用的篮子(一般是芦苇制) 𒁹:笔者数学不好。也不懂苏美语言楔形文字是什么鬼意思。但判断该字形在此处作用表示“五分之一”。(话说,不该是写成“5(disz)”这样吗?) 𒋫:
  • 3
    横浜欧亚文化馆藏的一份伊比辛(乌尔第三王朝第五位国王)时期的乌玛(温玛)文本,日译:鶴岡宜規 正面 1、𒈦𒈫𒋡【】:十二升【】(这很古怪,12应以“𒌋𒈫”、或“𒌋𒌋”来表达不是吗?也有以“𒈦𒈫”表达的例子吗?) 2、𒆠𒈗𒋃𒂊𒋫 / 𒀊𒐀:为了“𒈗𒋃𒂊 ”的个人神殿(日译:聖域),这么一个地方 3、𒁾𒌨𒀭𒊩𒌆𒌴𒊏:乌尔-{d}宁-乌尔拉 印章(盖章人:乌尔-宁乌尔拉) 宁乌尔拉(Ninurra)女神,切不可与尼努尔塔神
  • 48
    不列颠博物馆藏,文本编号:K2371+K13791。该文本为主体,残缺的部分,从其他文本填补而来。 照片放大 复写线稿图,截图自《Babylonian Magic and Sorcery: Being the Prayers of the Lifting of the Hand》,1896年,作者: Leonard W. King 修补缺失的部分,确实很厉害,也令人充满怀疑。这种缝合怪性质复原的文本,是否百分百还原文本真实内容。才疏学浅的笔者就不敢妄议。 涉及到的文物(文本)编号,截图自《Gebete und Hymnen an Nergal》,1968年,作者:J.Bollenrucher 考虑到
  • 2
    来自意大利网站——Mnamon上的一篇古亚述时期,其统治者:埃瑞舒姆一世(Erishum I,公元前1940-1910年)的铭文内容。翻译和阿卡德语注音都写出来了哈,英翻:“Erišum, vice-regent of the god Aššur, son of Ilu-šumma, vice-regent of the god Aššur, built the whole temple of the god Adad for his life and the life of his city and installed the doors.”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翻译的内容里,分别对应原文的哪一段?(例如:doors、city是在原文第几行里?) 1. i-ri-šum 2. énsi(写法是:PA.TE.SI,
  • 1
    2013年7月10日,云南大学出版社会议室里,姚继德、乌苏吉、汉尼·阿德勒共同研讨伊朗古地图中的中国与中国海。左一姚继德,云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左二乌苏吉,伊朗德黑兰大学教授。左三汉尼·阿德勒,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副参赞。 中新社昆明6月15日电 (记者 王林 徐方清 张丹)中国与伊朗学者在对50余幅伊朗古代地图进行整理研究时发现,这些由波斯和阿拉伯地理学家绘制的地图上,中国南海海域一直被标明为“中国海”,有些还标有“中国
  • 0
    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看到某些莫名其妙文章,写着什么:苏美人、苏美文明一天划分十二小时,一小时六十分,一分钟六十秒…… 截至目前为止,古代伊拉克居民,苏美语使用者发明六十进制,这个当然没问题。至于六十秒?你确定? How did we come to divide the hour into 60 minutes and the minute into 60 seconds? These smaller divisions of time have been in practical use for only about 400 years, but they were vital to the advent of modern science. 我们是如何将一小时划分为六十分、一分变为六
  • 0
    最古老的国际同盟条约:《埃兰王与纳拉姆-辛同盟条约》 该文本目前为止,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外交协议, 同时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书面条约,以及最古老的国际同盟条约。唯一可能比之稍早的国际条约文本,则出自叙利亚的埃勃拉文本。自《Tracing the Earliest Recorded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Law》 注意,是“可能”。 —————————————————————————————————— 文本挖掘自苏萨的Inšušinak神寺庙,自发表问世以来,究竟
  • 1
    学者S. Langdon,于1923年,发表评论文章,对WB62文本的复写、注音转写、以及翻译,详见《The Chaldean Kings before the Flood》一文。当时信息有限,难免存在一些时代错误,过时判断等。雅各布森对此有细微订正(Jacobsen 1939,75-76,n.32)。 这里由才疏学浅,不学无术,什么都不懂的笔者,拖拖拉拉琢磨数月,整理一些肤浅理解。 《古代近东教谕文学》 1、在2003年《乌尔第三王朝版-苏美王表》发表以前,WB62曾被认为是《苏美王表》最古老版。早些时期,对WB
  • 0
    图1:P461400。推测是一位没受过教育(或者说是调皮、淘气)的砖匠儿子留下的脚印。 图2:P247874。埃什努纳城邦总督—Ur-Ningešzida,献给城邦守护神——Tišpak神的铭文。旁边的狗爪应是工匠宠物狗留下。 图3:P461401。《圣典》里吹得最著名,最哄哄的新巴比伦——尼布加尼撒2世,铭文旁边的狗爪。 图4:P226876。乌尔第三王朝创始人——乌尔纳玛,其铭文旁边的狗爪。 在统治者重要的建筑铭文中留下狗爪(指后三图),领导得知后的反应,大概是怒
  • 0
    CDLI(全称: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计划、或楔形文字电子文库计划……)。由加州洛杉矶大学Robert K. Englund,与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Peter Damerow等领导,以及诸多国际组织、各大学府及博物馆合作,旨在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数字化的楔形文字相关文物图片,及其内容。 现时,保守估计现存楔形文物中,公共与私人藏品,总计超过五十万。而CDLI囊括公元前3500年左,直到公元前时代结束,收录了五十万份中的十七万五千数字化藏品。 所以,
  • 0
    基什石匾,最早的历史文献 虽然是老话重提,1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Steinkeller,发表的基什石匾文本内容,对长期以来对”基什王“仍保有一丝存疑心理的学者们,进行了最沉重的雄辩。 雕刻在这块汉白玉材质(雪花膏石一种)石匾上的铭文,其历史的公信力远胜于一般的粘土文本,自然也远胜于那些,后期托古的虚构文学作品内容。虽然没理由全盘相信石匾上面的单方面说辞:俘虏3万六千人(毕竟存在吹牛成分);但文本列出的二十五个地名,的
  • 0
    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份楔形文物:刻有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2世)铭文的建筑砖。 1873年,日内瓦的博学者:Adolphe Pictet,据信在“巴别塔”(马尔杜克神庙)遗址处获得的一份刻有铭文的建筑砖。于1874年,Adolphe Pictet提交给博物馆。成为艺术与历史博物馆记录在册的第一份楔形文物(CDLI编号:P424358)。 笔者眼力不济,该物品上面铭文已看不清楚。不过相同内容的副本相当多,有理由相信,不妨碍理解。共七行铭文,下面笔者不
  • 0
    1987年,由亚述学者——Snell, Daniel C,发表的一份关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第三任国王阿玛尔-辛(字面意思为“辛神的牛犊”)的相关行政文本。内容大体为:“个人的食物配给”。(CDLI编号:P102288)经历约4000年的岁月后,该稀松平常的楔形文本,机缘巧合创造了新的历史。 1989年11月份,美国宇航局任务代号STS-33机组,其宇航员:Carter, Jr., Manley L. "Sonny",挑选了这份楔形文本作为太空计划的一部分,登上发现号航天飞机。共绕行地球79圈。由
  • 1
    在一块砖上或硬物上,雕刻好楔形文字版模,然后……“闪电五连鞭,一砖头啪的一下压到粘土上,很快阿”。就这样,楔形文字印到了新的载体上。 阿卡德第四任国王——纳拉姆辛,就有好几块类似的“纪念印章”。需要注意,配图皆是完全不内容,不同的“印章砖”。 图1:神灵-纳拉姆辛,修建(建造),恩里勒神殿。 图2:神灵-纳拉姆辛,修建(建造),辛(神)神殿。 图3:神灵-纳拉姆辛,建,伊南娜神庙。
  • 0
    袖珍词表 记录和复制词表是古代西亚文明书写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学生们必须学习记录数千以上的词组(条目),在泥板上不断练习。 该词表泥板显然由一位熟练的抄写员制成,而非生疏的学生所作。据信属于《Ura系列》(ur5-ra 6)的第六部分。文本中,每个词组的起头,都以“木头”标志的字形作为开头,后面跟着苏美语术语。稍晚的文本里(新亚述时期),会多出一栏目,额外写上阿卡德语术语。(既形成《双语表》:苏美语这样念,阿卡德
  • 0
    2000年,伊朗科曼省的吉罗夫特地区,Halil River河谷一场山洪席卷了当地古老的地层。意外冲出数千计的墓穴殉葬品,古老的“吉罗夫特文明”遗址由此重见天日。起初,当地出现灾难性的非法盗挖盗掘,致使吉罗夫特的古老文物四处在国际市场上流通。伊朗当局察觉,并介入追缴盗掘文物时,已是两年后的2002年秋天。 吉罗夫特文明以大量丰富且技惊四座的绿泥石雕刻品,令世界为之侧目。 伊朗首席考古学者——Yousef Madjidzadeh教授,领导吉罗夫特地区
  • 0
    铭刻有加喜特巴比伦王-Nazi-Maruttash铭文的珠子。精美的蓝玉髓材质。 罗浮宫博物馆藏,编号:AO 7704。 九行简短阿卡德语铭文,如下: 第一面一至四行(图1): na-zi-ma-ru-ut-ta-aš, šàr kiššati (šár), mār ku-ri-gal-zu, šàr bābili (ká.dingir.ra){ki}, 第二面五至九行 (图2): ša šumi, ša-aṭ-ra, ip-pa-aš-ši-ṭú, {d}Šamaš u {d}Adad, šum-šu lip-ši-ṭú. 依学者给出的英翻,进行挫译:Nazi-Maruttash,天地万物之王, Kuri-Galzu之子,巴比伦之王。(第一面四行) 毁(我)名
  • 1
    3500年历史之久的伊德里米(Idrimi)雕像。自1939年,由英国探险家在土耳其Atchana土丘(古代名:Alalakh。阿拉拉赫)挖掘运自不列颠博物馆以来,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古代西亚文物之一。古代西亚文明雕像并不罕见,然而,该雕像雕刻有104行阿卡德语楔形文字,述说着伊德里米担任国王三十年来,所经历的事迹——这可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刻在雕像上的政治自传之一。 伊德里米,作为当时阿勒颇王室成员,因动乱沦为落难王子。先是逃去埃玛尔避难,可
  • 0
    不列颠博物馆藏,实物文本编号:BM 78217。该复写图见于:《Cuneiform Texts from Babylonian Tablets in the British Museum (CT)》第四十五卷,书中第86编号。(《不列颠博物馆:楔形文字,巴比伦碑文系列》简称:CT系列。) (注:左下87编号不属于本主题) 最新且可能性的翻译,见于1976年,法国亚述学杂志期刊:《THE DISSOLUTION OF AN OLD BABYLONIAN MARRIAGE ACCORDING TO "CT" 45, 86》 。 作者:荷兰籍学者,莱比锡大学教授(还是座客教授?哈哈~没那么深入了解):K.
  • 2
    文本编号:YPM BC 036445,NCBT 1900。耶鲁博物馆藏。 古代两河流域有对婚姻协议的明文规定,婚姻协议显然受当时法律保护。相反,离婚协议(证明?)相对较少。该泥板文本正是相对较少的离婚声明之一。 该文本内容显示:一位没有写出姓名的丈夫,在几位证人的见证下,剪下妻子衣服的边缘,这似乎是一种仪式行为。表明与妻子正式分道扬镳?(Podany&Pomona,2010,49-50)衣服的缘饰,在古代两河流域,具有法律意义。经常印在泥板上,作为证明,
  • 0
    亲爱的亚述学吧的吧友们:大家好! “酷酷游戏”为本吧吧主候选人得票最多者,共计0张真实票数,根据竞选规则,官方最终批准@酷酷游戏,为本吧正式吧主。公示期三天。 吧主上任后,请严格遵守吧主协议 https://tieba.baidu.com/mo/q/newapply/rule?from=task,履行吧主义务,积极投身本吧的发展建设,也请广大吧友进行监督。如出现违规问题,请至贴吧反馈中心进行反馈或者投诉http://tieba.baidu.com/pmc/reportBazhu
  • 5
    跪求《埃拉叙事诗》的资源,(另外亚述学吧的人数怎么比苏美尔吧少那么多)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