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吧
关注: 69 贴子: 143

佛是善导,导入善道,行与不行,并不在导。

  • 目录:
  • 个人贴吧
  • 0
    善導一流淨土教,東傳和土成真宗。源空上人曉正道,二祖對面明傳承。見真大師號親鸞,吉水門下得正信。行化關東及洛都,片洲淨土始興隆。
  • 0
    南無阿彌陀佛
    _南歌子_ 12-27
  • 2
    梵聲 9-20
  • 2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 1
    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 “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
  • 0
    佛经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看读佛经增长了我的智慧,在禅定中无依无靠,在禅定中化解烦恼,出定入定无烦恼,在佛经中化解烦恼。
  • 0
    不管是米酒还是果酒、花酒都不能喝,只要是酒都不能喝,不饮酒是佛门戒律之一。
  • 0
    我真羡慕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那里的众生都不戴口罩,包括佛、菩萨也不戴口罩,所以呼吸都是顺畅的,佛、菩萨都有神通,可能已经达到了不呼吸空气就能活着的高深境界,可是凡人不一样,凡人需要吸氧气才能活,我也不想戴口罩,因为戴了口罩有种缺氧的感觉,缺氧对人体有害,极乐世界只有极乐,没有极苦,不戴口罩可以自由新鲜空气的感觉真好,千万不要跑步戴口罩,因为有人戴口罩跑步缺氧瘁死,跑步时候耗氧量是很大的,戴了口罩就
  • 3
    善导大师的思想这么丰富,为什么这里没人探讨学习
  • 1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念阿弥陀佛名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一切菩萨的名号统统都包括尽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持阿弥陀佛名号超胜其他
  • 2
    莲池大师赞善导大师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脱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莲
  • 0
    三、偈语篇(一) 念佛胜易(二十三则) 1.《法事赞》“念佛最亲”之偈(“善全”三九八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2.《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善全”四三七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3.《往生礼赞》“念佛光摄”之偈(“善全”五二八页):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4.《般舟赞》“唯觅念佛”之偈(“善
    2-22
  • 1
    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plm 6-28
  • 1
    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于念佛,为什么很少人相信?业障太重了,想求消业障断烦恼灭罪业,不必求其他经咒,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好,只要一心称念,念念无间。 我们修的是一心不乱,只要短暂时间得一心就行,平常每天有几秒钟得一心不乱,慢慢时间延长,几秒到十几秒,二、三十秒,天天在培养,临终时,那个一刹那,也是一心不乱,就往生了。想在临终有把握,全在平时放得下。平时对世缘、法缘都要看淡、看轻,不可过分执著,容易得一
  • 2
    放生最重要的目的是让物命与佛号攀上缘分
    网友plm 5-26
  • 1
    南无阿弥陀佛
    网友plm 5-23
  • 0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脱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莲池(袾宏)大师被世人尊为净土宗八祖。参笑岩宝祖,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后入杭州云栖山修念佛三昧。 莲池大师深深景仰善导和尚高德,在其著作《往生集》中盛赞和尚乃弥陀化现。自行精严,则入堂念佛非力竭不休。凡有人请法,即专为人演说净土法义;三十余年很少休息睡眠。利生广博,则遵从大师化导
  • 0
    善导大师《般舟赞》:“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 0
    今师父言弘祖师之教,身行祖师之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除睡时、食时及与人言语,佛声不断;若近距离,即可听闻。其音轻柔,不快不慢;神情怡悦,不急不躁。即使讲经、吃饭、回答信众提问等中间极短的间歇时间,也必双唇微动,念佛不辍。 或以为:自力故多念,他力故少念。 又以为:疑心故多念,信心故少念。 又以为:信心一念定往生,之后想念就念,不想念即不念,是为天真自然;何必勉强多念。 又以为:心中默念一样,何必一
  • 0
    从佛教的观点看孝道 一般讲“孝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最基本的,就是对父母、祖先尽孝养之道,使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衣食的忧虑,同时满父母的心意,不违逆他们,表现对父母的既爱又敬,这是为人子女最基本应尽的孝道。第二种是中等的孝道,就是本身能够立言、立德、立功,来显扬祖先,荣宗耀祖。这两种孝道,在世间人的观念中,已经算是非常孝顺了,使得父母不平白生下这个儿女。 但是以佛法来讲,这个
  • 0
    从佛教的观点看孝道 一般讲“孝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最基本的,就是对父母、祖先尽孝养之道,使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衣食的忧虑,同时满父母的心意,不违逆他们,表现对父母的既爱又敬,这是为人子女最基本应尽的孝道。第二种是中等的孝道,就是本身能够立言、立德、立功,来显扬祖先,荣宗耀祖。这两种孝道,在世间人的观念中,已经算是非常孝顺了,使得父母不平白生下这个儿女。 但是以佛法来讲,这个
  • 2
    身也好,心也好,有碍就会有病,所以一般人凡事都求无碍。但有碍也并非都不好。比如长江被大坝截流,因为有碍才会发电,无碍即不能发电。又如子弹因为有枪膛的阻碍,才能射远,无碍即不能射远。 弘法也一样,有碍才能积蓄能量,无碍即不能积蓄能量;突破障碍即能弘法遍远,没有障碍即不能达于遍远。 在弥陀,凡事无碍。有碍也是无碍,有碍反而是成全。 摘自《心籁》 作者:净宗法师
  • 1
    任何状态下,尽量保持好心情 最好的心情是心的平静。 事情可以不成,心情不能不好。因为外事不成,心情才不能不好。因为外事不成,心情糟透了,非是智者。 事业大小、顺逆,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心情好坏、苦乐,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吉凶祸福。 事业失败了,心便沮丧,事业便成为拖曳人生的沉重石头,直把我们人生拖至苦海之底;事业虽失败,不失好心情,事业便成为托起人生的垫脚石,直把我们推向人生幸福之山顶。 留得青山在,
  • 1
    打碎一团泥块,不可惜;打碎一只碗,就可惜。 打碎一只碗,不可惜;打碎一件艺术品,很可惜。 打碎最好的艺术品,也不可惜;打碎一个人的心,最可惜。
  • 1
    那些拜佛、祷佛、求佛的人,一阵假惺惺磕头如捣蒜之后,似乎并未见佛菩萨立马满他的愿,便说“佛不灵”,恨恨地起来,收住自己的哭嚎哀祷,拍打拍打身
  • 0
    “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就是阿弥陀佛为你灌顶一次。天天念“阿弥陀佛”增高品位。 身礼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意忆想阿弥陀佛,这是极善。读经、持
  • 0
    人生快乐度 人类在拼命地追求快乐,天神下到人间考察。 看到一个五岁的小儿,天神问:“小儿,你快乐吗?” 小儿欢欢喜喜地说:“我很快乐。” 小儿的
  • 0
    [url]http://人要有梦[/url] 人要有梦。 梦,超越现实;梦,能力无限。 梦,能让喑哑者辩才无碍,能让残障者自由飞升。 梦者,超越现实之美好理想之谓
  • 0
    人生实相 佛说人生实相,即是生、老、病、死苦。佛法的目的,正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生老病死苦。 世人既然没有一个不厌患老病死苦、希求平安快乐的,那
  • 0
    【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 0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奉诏译【序 分】(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与大比丘僧千二
  • 0
    善导大师法语 《观经》〈流通分〉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但能上尽一
  • 0
    惟我大师,乘愿再来;南山东海, 长耀明灯 ——朴老赞善导大师偈 略解 佛教界泰斗,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赵朴初 居士,在纪念善导大师示寂一千三百年
  • 0
    衣服破了,可用布补;轮胎破了,可用胶补;书画破了,可用纸补;人的心破了,必须用爱才可以修复。 由此可知,心的本质是爱。爱与爱同质,才能相合。
  • 1
    人类在拼命地追求快乐,天神下到人间考察。 看到一个五岁的小儿,天神问:“小儿,你快乐吗?” 小儿欢欢喜喜地说:“我很快乐。” 小儿的父母祝愿说
  • 1
    耐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一时的冲动并不难,长久的坚持才可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一生忧苦,最后微笑,也是最灿烂的微笑。 慈悲的人一定有耐心,
  • 0
    时间,科学之解释,似与运动有关;以佛教来看,时间乃是心念之觉动。这就常人之经验也可明一二,如静坐时心较专注凝定,少躁动,一小时亦如一小会儿;
  • 0
    人要有梦。 梦,超越现实;梦,能力无限。 梦,能让喑哑者辩才无碍,能让残障者自由飞升。 梦者,超越现实之美好理想之谓也。 梦,若真诚、广大、遍法
  • 0
    佛说人生实相,即是生、老、病、死苦。佛法的目的,正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生老病死苦。 世人既然没有一个不厌患老病死苦、希求平安快乐的,那么也就是
  • 0
    杀生为佛门大忌严戒。但有一种杀,即使在佛门也常犯,很少人觉知,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鼓励、效仿,那便是“捧杀”——通过吹捧一个人,最终杀死一个人。
  • 0
    吃下去的东西要能消化,成为营养,滋益身体,才是好的;如果不能消化,成为负担,则有害无益。教理的学习必须对修行有帮助才有必要,否则只是增加学者
  • 1
    佛是良医,看病予药,服于不服,并不在医。 佛是善导,导入善道,行与不行,并不在导。
    1315787329 2-13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