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久住吧
关注: 279 贴子: 7,834

学习原汁原味佛法,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 目录:
  • 佛教
  • 5
    常不轻菩萨——恒常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在此经中,释迦牟尼佛向大势至菩萨,讲了如下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出世,名威音王如来,这位佛的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后来,正法逐渐消退,进入像法时期,有一些比丘增上慢不具威仪,在修行上也未开悟,却怀有高傲自大之心,在僧团里,聚结成很大的势力。 这时,有一位比丘,他专行礼拜,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
  • 0
    走进寺庙,就能看到佛菩萨的圣像,或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或站立在莲花台上,或手中持着莲花。壁画中、拜垫上也到处彩绘缝绣着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那么莲花象征着什么?莲花与佛教有什么因缘? 莲花象征着美好、清净,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 众生在轮回的苦海中挣扎,佛陀将解脱之法传之于众,希望有情能学佛修行,脱离生死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就好比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开出最鲜艳、最纯净的花朵。 各类经典中就
  • 0
    南无当代住世佛陀是在佛教史上唯一將五明一项一项实实在在展显在众生面前的最高第一巨圣。 五明是将宇宙之万有归纳为五个方面,称之为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及内明,开敷出宇宙间一切美好的、利益众生的概之为明,迷在昏沉、不祥的概之为暗。 真正的“妙谙五明”,是要对五明以般若妙明而所开肤的智慧,达到圆融无碍的造诣,而且不管哪一明,都必须超乎常人同行者所达到的成就。 (一)声明:要求文字语言无所不精,
  • 0
    最近网络上突然流传着这么样一句话,就是不要帮助别人,放弃助人的情结,不要介入别人的因果,个人的因果个人受。 这些话似乎有些道理,并且平时生活中也的确存在着帮了别人反而要担负不好的结果,比如我们用正知正见来劝说某个人不要做某件事情,他偏偏不听,甚至故意作对似的去做,结果导致悲剧发生。 于是有人就说不应该去管他,因“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法虽宽,不度无缘之人。”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德,扛不下他们的命运,因此
  • 0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1以外缘为烦恼,即是我执魔。 2.以内念为烦恼,即是我执魔。 3.以对方不快而分别,产生罣碍烦恼,即是我执魔。4.以对方恶语而烦恼,即是我执魔。 5.以分别对方语不解而烦恼,即是我执魔。 6.以分别对方语误解而烦恼,即是我执魔。 7.以观对方脸不快而生罣碍,即是我执魔。 8.以闻对方声不纯而生罣碍,即是我执魔。 9.以见对方口不语,疑对己有失,而生烦恼,即是我执魔
  • 0
    成就非凡有路可循,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细节化,这样化繁为简,用心深入细节去做每一件事情,就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其次,学会抛弃小聪明,笨字当头,坚持愚公移山,下笨功夫,做一个“笨人”在默默努力。只有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付出和坚持,肯下功夫去钻研,我们就能有所成就。 再者,要敢于迎艰克难,正如南无当代住世佛陀说法,高楼之建首在筑基,依次而上,空中楼阁于世弗成,事业之就亦复如是,足踏其实,步无
  • 0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事事有反馈”是通往成功的关键。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有效反馈。 有效给予他人反馈:及时、有效地向他人提供反馈,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礼貌。反馈应坦诚且具体,明确而真诚的赞扬能激发他人的积极性,建设性的批评则有助于他们成长。 用回应传递爱与关怀:及时用关怀和理解回应爱人,是维护健康关系的基础。随时告知自己的行踪,让爱人安心。用言语表达爱意,用行动更显真心,坦诚沟通、
  • 0
    发无量心,度一切六道苦难众生。
  • 1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掩映在山林树丛中的寺院,一大早就会响起先急后缓的钟声,警醒大众,长夜已过,不要再放纵自己睡懒觉;傍晚的钟声则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氏衢,疏昏昧。寺僧们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锺声,止于锺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刚从禅床上醒来,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了一会儿,钟有一停,忍不住询问侍者道:“早晨打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说:“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奕尚禅师就让侍者
  • 1
    在纷繁世界中,修炼内心、把控人生至关重要,下面告诉您如何修炼。 内心定而欲少,生活轻松。在生活中过度的欲望却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焦虑之中。学会在繁杂世界中定住内心、减少欲望,不盲目攀比,精简生活,时常自我反省,为心灵减负,享受美好。 内心静而勿躁,安乐自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我们往往会变得浮躁和焦虑。然而,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专注当下,冷静应对困难,正确决策,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安乐的生活。
  • 0
    很多人都知道,南无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中第四尊成佛的,而下一尊将要成佛的是弥勒菩萨。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本是弥勒菩萨先成佛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释迦佛陀和弥勒菩萨同在燃灯古佛座下修学时,弥勒菩萨是师兄,本来应先于释迦世尊成佛。但在燃灯古佛开示精辟法义时,弥勒菩萨说,“这个法我听过了。”于是就提前走了。而释迦世尊却留下恭听,就比弥勒菩萨多闻听了一天半的法,很多不懂的道理祂已经懂了。弥勒菩萨由于轻慢
    香凝雨露 12-28
  • 0
    《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在唐朝时,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
    香凝雨露 12-24
  • 0
    人生在世有很多困境,其中欲望、情绪和习性是必须去除的三大困境。它们如影随形,如不战胜,则会被其支配,陷入无尽痛苦。 欲望是人类的天性,但却是烦恼痛苦的根源。强烈的欲望将使我们陷入欲求的痛苦深渊。因此,我们不可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当适可而止,学会满足。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无法控制情绪,则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甚至导致疾病。因此,我们要保持积极
    香凝雨露 12-16
  • 0
    从前有间庙宇,被盖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一望无际,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庙里只有一艘小舟供法师们出外补给食粮或物品,外人则无路接近,因此庙内显得特别清净,而这佛珠链子放在湖中庙内,更感珍贵与安全。 这间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带着几位年纪较轻的法师修行;法师们都期望能在这个山清水秀的灵境中,加上菩萨佛珠链的庇佑下,早日修道完成。这几位法师澄明专志,潜心修练,直到有一天老和尚召集他们说:“
    香凝雨露 11-20
  • 3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第一为摩诃迦叶,称苦行第一; 第二阿难陀,称多闻第一; 第三舍利弗,称智慧第一; 第四是须菩提,称解空第一; 第五是富楼那,称说法第一; 第六是大目犍连,称神通第一; 第七是摩诃迦旃延,称论义第一; 第八是阿那律,称天眼第一; 第九是优婆离,称持戒第一; 第十位是罗睺罗,称密行第一。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摩诃迦叶,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阿难陀,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舍利弗,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
    九霄之上 11-17
  • 0
    苏轼之所以被后人敬仰,除了他才华横溢的诗词作品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他面对人生困境和挫折,不畏惧,不退缩,勇敢跨越的处世哲学。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尤以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遗憾,其年轻时经历的“乌台诗案”,遭降职被贬黄州,后因政见不合又被贬流放颍州、惠州等地,因而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声望,后又经历爱妻早逝,幼子夭亡,兄弟分离。 面对人生无常的境遇,他坦然面对,不为失去而悲伤烦恼,他明信因果,坚持
    香凝雨露 11-11
  • 0
    在佛教中,舍利这一词汇经常被人提及,舍利子能证明佛教修行的成就。佛教修行的成就以什么来证明?首先,要看智慧,是否真正通达圆满五明,所以经中说【菩萨求法,于五明中求。】这是释迦世尊规定的。第二,圆寂的时候看是否能生死自由,同时,是否能肉身不坏,或化虹为舍利,或是否当时肉身缩小,而不是几天后缩小,几天后缩小的是有严重问题的。或者是否能化出应有等位的舍利子或坚固子,只有佛陀才能称为舍利子,凡是菩萨和罗汉
  • 0
    昔日,佛在阿耨达池,对五百位阿罗汉说道:“你们各自述说过去世作何善行,以致今世得以成就道果。”承佛教诲,五百阿罗汉各自述说往昔所作功德。 其中,有位阿罗汉,名叫婆多竭梨,说道:“过去无量劫前,那时有佛出现于世,佛号定光如来,十号具足;定光如来具大慈悲,护祐一切众生,为众生作大依怙,出现世间,教化人天,皆使成就道果后才入涅槃。 定光如来灭度后,舍利分布各地,众人起塔供养。当时我是个穷人,没有其他谋生方
  • 0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烦恼。面对这些,有的人变得焦虑不安,有的人选择逃避,而有的人则会坦然面对,如何摆脱生活的烦恼痛苦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学会放下。要放下那些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自身发展、自身能力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专注一心、集中精力做好其它事情。要明白万法无常的道理,不可执着烦恼,否则,挂碍成障,终会得不偿失,人生事业不得成就。 其次学会宽容。人
  • 0
    正知正见,简单地说,就是正确无偏的知识跟见地。正知正见很重要,我的佛陀恩师常说:「正知正见是成就解脱的最主要的关键。」佛陀这么说为什么呢?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怎么样,就决定了我们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就好比我们认知中,认为某种食物对身体好,我们就会尽量多吃它,如果认为某种食物对身体有害,就会避开它。你看,什么样的认知就会直接导致了什么样的行动,同样的道理,在佛法中,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掌握了正知正
    香凝雨露 10-28
  • 0
    念奴娇·悲愿再来 悲愿再来,娑婆界,末法波旬当道。佛陀真身,叁世来,只为正法宏开。显密圆通,妙谙五明,表显古佛境。各宗法主,争相礼拜颂赞。 说法菩提捷径,吾等需了义,轮回结解。恭敬谛听三业行,如是即能解脱。真身直降,亲传解脱法,三界同皈。今生住世,渡尽有缘众生。
    香凝雨露 10-25
  • 2
    一朝皈依, 早晚两课, 只道是三四载, 又怎知五六年! 枉自七尺之躯 无奈八苦交加 本想着九转功成 十围之木,始生如蘖 百字明,千日念, 万遍诵罢初始功。 万祈千祷许宏愿, 百折不回十年寒窗。 九死不悔解脱愿, 八正道离诸颠倒邪见。 七宝供, 烧香顶礼叩佛恩, 六字真言, 时时长诵记心间。 五浊恶世渡有缘, 恰逢末法时期众生愚。 苦集灭道四谛, 道尽轮回无常境。 忽匆匆, 三世因果随流转。 心念念, 不二法门佛陀传。 唉,恩师啊,
    香凝雨露 10-25
  • 2
    该自我检讨还是惩罚他人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好人、善人,总认为都是别人不对。那不管你是好人或善人,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还得是大家公认的,还需遇事才能看出来。 前些日子,我和几个朋友开车出去游玩,就在旅行即将结束返程到一个高架桥上时,差点就被一个大货车超车时别到护栏上。突如其来的惊吓,让我们几个火冒三丈,不由分说的追上并截停了大货车。因车也没碰到,所以当时只想让司机长个教训道个歉就行了,不曾想那司机
    香凝雨露 10-18
  • 0
    佛陀在讲到八关斋戒的时候,他讲一个公案说,“如狼守斋”。说有一只狼住在一个山洞,这几天连续下了七天的大雨,下得特别大,所以这个狼在雨中找食物都找不到,因为牧羊人都不出来,所以这七天出去以后都是空着肚子回来。第八天又下雨,它心里想说,我今天不出去了,我今天就受斋戒了。我索性受个斋戒,反正我出去也找不到。受斋戒的时候它还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得安稳住。它还发这么好愿。 它发愿受持斋戒的时候,又发了好愿,这
  • 0
    齐豫是著名歌唱家齐秦的姐姐,当然她自身也是赫赫有名,一曲《橄榄树》成了几代人的传奇。但是因其唱诵了一曲《晨钟偈》也引起很大的争议,当然争议本身是歌词内容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 如在《晨钟偈》中有“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其意思是如果有一个众生不成佛,我就连罗汉都不去取得。也就说永远不能成就,因为众生无量。 又如“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意思是说即使空性,可能会消失掉,精进心也不会
  • 0
    正知正见才是成就的依傍,正知正见才是开启众生智慧宝藏的金钥匙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妖魔邪师遍布,文中说:求人不如求己。埋怨别人,埋怨世道没有用,行者自身辨别力差,不能分清真伪正邪,正见力量不强大,为虚名所惑而不懂得深入其法义、检验其证量,也是造成众生走向歧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知正见才是成就的依傍,正知正见才是开启众生智慧宝藏的金钥匙,天底下没有比正知正见更强有力的慧命保护盔甲,没有比正知正见更明亮的
  • 0
    利他是什么?总概而言,是指一切有利他人的行为举止精神思识,这些包括言谈,动作,思想,甚至个人习性、脾气等等,只要是对其他的众生有帮助,无论帮助是大是小,都可称为利他之行。 因为非真正修行的人,根本没有认识到利他和真修行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知道,没有大悲心为基础的利他之行,是俗谛的利生行为;而以大悲心为前提的利他之行,才是真正的菩提心示现,它是胜义的利生之举! 因此,修行人的利他行为,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众
  • 11
    佛母玉花壽之王教授學養深厚,是正式授稱有“國際級第一級藝術家”頭銜證書的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美國國際藝術館終身名譽館長,是歷史上沒有過的全才型畫家,無論是西方的油彩畫,還是東方的水墨畫,佛母都達到了世界級畫藝的頂尖高度,創始了“意象自然派”畫風。佛母的畫作曾在美國國會金廳、中國深圳、上海、泰國曼谷、法國巴黎盧浮宮展覽,都引起巨大轟動,歐洲、亞洲的評論家和著名畫家們評論壽之王大師的畫“每一張都是藝術高
  • 0
    何为以不信诵经为表面呢?不信者,既是不信因果不昧,不信经教,不信佛法殊胜教义,不信佛说;诵经者,即是诵持经文论典;这一意思就是说,如果修行学佛的人本身就不明信因果业报,自己都不相信佛法之科学性、因果之科学性,那么即令他和别人一样,也诵读经文,看佛书论著,他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实无收益的。 不信因果、不信业力果报而修行的人,他们是徒劳而无功德的,反而要招来无量的苦果;那么,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流于这种表面
  • 0
    点一盏明灯, 燃希望之火, 照亮黑暗的每一个角落, 远离迷惘, 解开疑惑, 海天任遨游,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欢喜自在心开阔, 不沾尘埃, 菩提静坐, 开莲花一朵朵, 开莲花一朵朵。
  • 0
    农历七月有六个与佛教有关的重大节日。现介绍如下: 1 农历七月初一 俗称开息门,从这天开始整个七月,得道高僧和广大信众会举办法事活动,施舍、超度鬼道众生。 2 农历七月七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民间称七夕节、乞巧节,中国民间传说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其实,这天是当代住世的巨圣德、大菩萨——佛母和金巴法王圣诞。如果有因缘跟随住世的大菩萨学佛修行,该是多大的福报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