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强迫症吧
关注: 22 贴子: 144

加油

  • 目录:
  • 其他
  • 2
    为什么说“我们对于症状(强迫思维)是知道它是假的,而不是判断不出真假”? 最近许多咨客都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对待强迫思维(症状),说自己判断不出真的还是假的。我说:这个表述不准确,其实并不是判断不出真假,而是判断出是“假的”而自己害怕“万一判断错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确定上的怀疑”)。 比如一名咨客,他的症状就是“害怕走在路上,别人的吐沫溅到自己嘴上”,她反复和我说“判断不出真的溅到嘴上还是没
  • 0
    最近许多咨客问我:为什么强迫症很容易复发。我今天就和大家谈谈强迫症反复的问题。其实强迫症没有“复发不复发”之说,就好比“这次的感冒”就不能说是“上次感冒”的复发。强迫症状就是思维、念头,是很正常的想法,所以我们产生强迫症的根本原因,不在症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症状的态度。如果我们对强迫症状(思维)采取接纳的态度,我们的强迫症状也会像平常人的痛苦思维一样渐渐消退,我们也就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如果我们对待
  • 0
    强迫症不是病,只是一种态度的偏差,是由于环境改变了,我们产生了痛苦的本能,但是由于我们的完美主义,企图去控制、消灭这种痛苦的本能,进而加重了痛苦,又错误的认为“是否抵抗未到位”,又继续对抗,如此循环,首尾相接的过程。【图片】【图片】
  • 0
    1987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简单却令人震惊的实验。心理学家把志愿者分为三个组,然后给他们播放关于白熊的影片,影片长约50分钟,看完影片后,心理学家分别对3组志愿者说:■“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哦。”■“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一年之后,哪组志愿者对心理学家说的话最有印象呢?结果竟然是被告知“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的一组。由此可见,你本想忘记某事,却向大脑发出了“记住它”的命令——抑
  • 0
    强迫症就是一种应激障碍 关于强迫症的形成,现在心理学界有许多假说,本人比较认同的一种假说就是:强迫症是一种应激障碍。原因如下: 最近抖音上流传这样一则笑话:疫情使我们戴了几个月的口罩,现在一旦出去不戴口罩,就感觉“像光着屁股”一样。这种想法明知没必要,但是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就类似强迫症的症状一样,明知没必要,但是控制不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戴了几个月“口罩”,已经适应了“戴口罩”的情形,一旦出现与这
  • 0
    牛顿三大定律与强迫症的关系 作者:王滋,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协会森田疗法专委会委员,扬州贝克强迫症心理咨询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询师,中国强迫症联盟讲师,中国森田发现会讲师。2016年,应邀参加中国安徽芜湖森田疗法大会,并发表《森田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的大会主题演讲;2018年,应邀参加中国山东济南森田疗法大会,并发表《森田疗法与其他疗法的联合运用》的大会主题演讲;2019年,做为特邀嘉宾,参加并主持了安徽芜湖
  • 3
    “万一”思维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 强迫症患者最害怕的就是“万一”,“万一得了艾滋病怎么办”?“万一过马路被车撞了怎么办”,等等等等,“万一”成为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大的一个问题。那么怎么对待这个“万一”呢?下面讲讲我对“万一”的处理方法。 首先我讲讲“万一”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万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缺乏安全感;一个是灾难化思维。缺乏安全感造成我们“胆小”,对许多事情或情形都害怕,整天
  • 0
    为什么我们再怎么思考症状,对生活也没有用? 强迫症患者热衷于思考症状,企图从对症状的思考上来获得收益。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说明。 比如我们害怕得艾滋病,我们的症状就是“我不能得艾滋病”,于是我们整天思考方法,对策来解决这个思维。但是这是徒劳的,即使我们想的再多,也无法改变现实。以前我都讲这是因为“想法改变不了现实”这一原理,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在高中物理都学
  • 0
    “确定上的怀疑” 有许多强迫症咨客问我:王老师,我怎么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我有时候真不知该怎么办? 其实真的我们强迫症咨客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我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害怕万一这个答案不正确怎么办”。这个现象在强迫症治疗中叫做“确定上的怀疑”(首先能确定答案,但是怀疑答案的正确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强迫症咨客难道真的“不知道”答案吗?其实这是
  • 0
    接纳症状的“形式”,而不是接纳症状的“内容” 最近有许多咨客问我:王老师,森田疗法让我们“接纳”,但是接纳后果的这种方式太痛苦了。我说:是因为你接纳的对象错了,所以造成这么痛苦。森田疗法让我们接纳的是症状的“形式”,而不是症状的“后果”。 比如说:恐艾患者害怕得艾滋病。这时候症状就是“得艾滋病”。这时候我们该接纳什么呢?我们咨客以前接纳的是“得了艾滋病,以后…………”这就错了,因为症状(艾滋病)是我们臆
  • 0
    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轮谈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操作 作者简介:王滋,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协会森田疗法专委会委员,中国强迫症联盟讲师,中国森田生活发现会讲师,扬州贝克强迫症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2014年,师从中国森田疗法大家第四军医大施旺红教授系统学习森田疗法,取得很大进步。2016年,应邀参加中国安徽芜湖森田疗法大会,并发表《森田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的大会主题演讲(图一),2018年,再次应邀参
  • 0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谈过了,现在拿出来再和大家温习一遍,加深记忆。 辩证唯物论说:主观是人们的思维,想法;客观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客观决定主观。 相反,我们强迫症病友的信奉的是“主观决定客观”的信念,比如我们恐艾的朋友,害怕患上艾滋,头脑中反复出现这种想法:我不能得艾滋,我不能得艾滋。我们害怕煤气爆炸的朋友,头脑中也反复的出现:煤气不能爆炸,煤气不能爆炸。这有用吗?难道因为你想了“我不能
  • 0
    “水池理论”,是近几年来对强迫症形成的一种认知体系。现在就由我用简单的话对大家阐述阐述其中的内涵。水池理论的内容有3点: 1 强迫症就像水池中水的表层,它是属于水的。 如果把情绪比喻成水池的话,水面就是强迫症的各种症状。它们时而泛起涟漪,时而平静。但是这些水面的水不管呈现出何种状况,究其本质而言,它们还是水,与水池中其他水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个理论就是告诉我们,对强迫症的各种症状表现,大家不需要排斥它,因
  • 4
    一次强迫症讲座---我在若水强迫症治疗中心成功治愈一名强迫思维患者的案例
  • 1
    亲爱的若水强迫症吧的吧友们:大家好! “bech_wang84”为本吧吧主候选人得票最多者,共计1张真实票数,根据竞选规则,官方最终批准@bech_wang84,为本吧正式吧主。公示期三天。 吧主上任后,请严格遵守吧主协议 https://tieba.baidu.com/mo/q/newapply/rule?from=task,履行吧主义务,积极投身本吧的发展建设,也请广大吧友进行监督。如出现违规问题,请至贴吧反馈中心进行反馈或者投诉http://tieba.baidu.com/pmc/reportBazhu
  • 0
    强迫症状千变万化,但是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痛苦的)思维。所以我们不能被症状的各种“外衣”所迷惑,认清其本质。这样即使症状再泛化,我们也不怕了。所以有种说法就是,治疗强迫症的过程,就是提高“症状的识别能力”的过程。
  • 0
    接纳自己还是改变自己? 最近许多咨客问我:治疗强迫症就是“改变”自己的性格,使强迫症没有生存空间。但是森田疗法让我们“接纳自己”这两者是不是矛盾。 我现在就来解释下:其实上面两种说法都正确。大家有一个误区:认为“改变自己”就是“颠覆”自己的性格。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性格从“3-6岁(肛欲期)”已经形成,之后除了发生地震海啸等不可控因素,性格一般是不容易发生“颠覆性”改变的。如
  • 0
    强迫症其实就是一种应激障碍,每个人都有。 强迫症,按照定义,就是一种明知没必要,但是控制不住的思维或行为。其实每个人面对新环境,都会产生“明知没必要,但是控制不住的思维或行为”(类似于强迫症状)的状态,这就是应激(比如到朋友家做客,明知道自己和朋友关系很好,朋友不会害自己,但是不自觉的就会害怕,警惕性就比较高)。为什么呢,这是人类的本能。平常人能够带着这种本能的“害怕”去继续做客(森田疗法精髓“顺
  • 0
    如果认为一切都“正常”,自然能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认为一切都“不正常”,很难或者根本做不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把认为症状“不正常”的错误想法扭转为症状是“正常的”的正确想法在强迫症界称为“伟大的扭转”。
  • 0
    谢谢大家对我的厚爱,我一定尽心尽力把若水强迫症吧办好的。
  • 1
    申请人:bech_wang84 申请感言:我是强迫症痊愈者,对强迫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附加材料
  • 0
    强迫症就像梦一样 我治疗了许多强迫症患者,发觉强迫症和梦有相似之处,解释如下: 1 强迫症状就像梦境一样是正常的,但是是假的。 做梦是本能,每个人都会做梦,这就好比强迫症状就是思维,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强迫症状是痛苦的思维,给人带来烦恼,焦虑。但是再痛苦的思维也是思维)。所以说,强迫症状和梦境一样,都是人的本能。 为什么说强迫症状和梦境一样都是假的呢?因为梦境中的事情都是虚构的,都是假的,不必信以为真。强迫
  • 13
    此版块主要为若水强迫症吧首席心理咨询师bech_wang解答各位病友关于强迫症问题的地方,欢迎广大病友提问,bech_wang会及时答复大家的。
  • 0
    应广大病友要求,我把我写的《强迫症痊愈的体会》一文转变为pdf格式的电子书发表出来,欢迎大家下载。如电子书打开不了,大家可以去网上下载个pdf格式的阅读器,以便阅读。
  • 4
    强迫症讲座
  • 2
    一次强迫讲座----我在若水强迫症治疗中心成功治愈一名强迫行为患者的过程
  • 0
    故事一:一个野人被人类学家强行待人社会,剃了胡子,穿上衣服,扎上领带,与人类一起生活。最初,野人疯狂的叫喊着,撕扯着衣服,想回归原来的赤裸生活,但是由于人类的阻拦,他不得不穿着衣服生活,但是他心里一直排斥着衣服,想重新光着身子生活。直到他有一天出席个葬礼,看见即将下葬的人也一样穿着衣服,知道从生到死,衣服一直都在身上,与人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这时他才从内心开始,不再排斥衣服,接纳着自己的穿着生
  • 0
    许多病友在咨询时总是对我说:“王老师,我害怕强迫症症状的出现,甚至当我没有强迫症状出现时,我也会对强迫症状产生焦虑,这怎么办呢?” 当症状没有出现时,我们害怕症状的出现而产生的焦虑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预期性焦虑。有时候,这种预期性焦虑比强迫症状更难对付。在这里,我就讲讲对付预期性焦虑的方法吧。这种方法可以用2个“接纳”来概括。 第一,接纳症状的出现。 预期性焦虑究其本质而言,是害怕强迫症状的出现,
  • 0
    曾看过一则故事:一位失去右臂的人拜师学武,那位师傅只教他一套武功,叫他练五年,他练到第三年的时候,实在枯燥,就去问师傅:难道我派的功夫只有这一套。师傅往他笑笑,没说什么,只是教他继续练。到了第五年,他把武功已经练到如火纯清的地步了。有一天,他去参加比武大会,以这一套武艺获得了第一。他会困惑,就去问师傅:“为什么我就凭一套武功就能战胜所有比武的人?”这时师傅才告诉他:“你练的这门武功是绝世神功,这套
  • 0
    许多强迫症病友有一种恐惧,比如说站在高楼上想往下跳,站在河边想往河里跳,其实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做这个行为,但是他们还是怕,由此产生恐惧。这种症状叫做强迫意向。强迫意向是种极痛苦的症状,因为是患者知道自己不会做,但是好像又控制不住自己不会那么做。今天我就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解释强迫意向。 要解释强迫意向,首先就必须提到个心理概念,就是精神的拮抗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当我们有某种感觉或欲望时,必然会同时的发生
  • 1
    强迫症治疗之理论强迫
  • 0
    引子:佛洛依德说,梦是潜意识最直接的表示。白天人的意识压制着潜意识,不让它显示出来,到了晚上,意识慢慢放下防备,潜意识就自由的出现了。笔者是学精神分析出生的,看过佛洛依德的许多书,像《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等,对梦境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下面就着重讲讲我遇到的2个案例。 案例1 一个20多岁的男孩来到我的工作室,给我说了他昨天做的梦:在一天夜里,他拿起剪刀刺瞎了他的母亲。从我们交谈中,我得知他具有很强烈
  • 0
    强迫症病友信奉的是“恒定”的信念,即是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当外界发生了一丁点变化的时候,他们就恐惧了,他们就排斥了,他们就不安了,他们就不能很好的接纳自己了。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任何东西,任何时刻,都在变化。哲学上说“人不可能踏进两条相同的河流” 说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恒定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当我们随着时间一起变化,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
  • 0
    1 如果对于情感听之任之,即顺从其自然的变化,便会形成山形曲线,经过一起一伏,最后消失。 2 情感如果满足其冲动时,便会顿挫,消失。 3 如果习惯于同一感觉,情感则变的迟钝。 4 情感如果继续受到刺激,以及注意力集中于此时,就会更加强烈。 5 情感是依靠 新的经验去体会,并通过反复体验去培养。
  • 0
    1987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简单却令人震惊的实验。心理学家把志愿者分为三个组,然后给他们播放关于白熊的影片,影片长约50分钟,看完影片后,心理学家分别对3组志愿者说:■“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哦。”■“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一年之后,哪组志愿者对心理学家说的话最有印象呢?结果竟然是被告知“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的一组。由此可见,你本想忘记某事,却向大脑发出了“记住它 ”的命令——抑
  • 0
    许多病友经常问我:“王老师,为什么是我得了强迫症,而不是别人啊?”“为什么是我这么痛苦而不是别人啊?”我说:“就是这样,就是你。”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每次考试都想拿第一,但是成绩出来后你却不是第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你就是那个实力,也许你能某次拿第一,但是你不可能每次都拿第一;你想把手洗的很干净,不得病,但是你还是得病了,因为手是洗不干净的,总是会有细菌的。“存在”
  • 0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abc法则。a指刺激我们的事物,b指我们的信念,认知,c指我们所造成的情绪。理论的内容是:产生我们情绪c的原因并不是刺激我们的事物a,而是我们的信念b,正因为不同的信念认知b,造成了我们的不同情绪c。在强迫症上也一样,产生我们恐惧,焦虑情绪的不是外界刺激物,而是我们的不合理信念b。 举个例子说吧,同样的为什么1+1=2,造成我们焦虑,而普通人却不以为是,不是1+1=2这个事件,而是我们的不安全感
  • 0
    强迫行为究其本质,就是为了减轻强迫症所造成的焦虑而表现的某种仪式行为。它的治疗与强迫思维不同,不能用上篇文章说的行动来治疗,相反,它需要阻止行为的产生。所以这个治疗要比强迫思维的治疗复杂些。 “剥离症状”,是强迫行为治疗的一个专业术语。我简单的说说它怎么实施吧(现在只是简单的说明原理,如果想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完成)。当强迫行为要产生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做行为,而是应该告诉
  • 0
    引子: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强迫思维的,对于强迫行为不怎么适用。 强迫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想,无论是强迫性穷思竭虑,还是强迫性对立,强迫性意向,强迫性计数,都是想。病友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想的头痛头裂,也要把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想明白。我在此告诉大家:不要想了,不要思考了,没有用的,关键是在行动。 如果把强迫症病友打个比方,那么最恰当的就是幻想家,空想家。大家想想看,对不对。为了想,他们可以不上学;为了
  • 0
    强迫性穷思竭虑是种很痛苦的体验,患者一定要把思考的问题思考的透透彻彻,一点不能出差错。不管什么问题,不管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出来的,都要把它解决的很清楚,搞的患者很痛苦。其痛苦的来源主要是焦虑,一种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对此,我建议大家的方法是糊涂一点,置问题于不顾,这样就会好点。 我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家也许会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1+1=2?大家也许对这个问题困惑很久。其实这不是个问题,这是约定俗成的,你
  • 0
    引子: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前段时间,一个病友来做咨询,咨询的内容是,她最近考了公费研究生,得了第一名,但是在面试的时候,其他几位考生都给考官送了礼,但她没有送。而且她内心有种想法:如果研究生不是公费上,她就回家了,不准备上了。所以她来咨询的时候心事重重,患得患失。我给她一句话: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是啊,学习,考试发挥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是靠我们的真本事的,我们能改变;但
  • 0
    强迫症,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分析,就是潜意识(本我)与现实(超我)之间具有太多的矛盾了,这个矛盾爆发了,造成了强迫症。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本我就是自己的欲望,它遵循快乐原则,就是什么快乐它做什么;超我,就是现实中的我,它处处受到规则的制约,所以产生了矛盾。如果我们脑海中的“规则”少一点,强迫症症状就会减轻许多了。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强迫行为患者,他对自己房间的东西的摆放位置必须确定,对自己
  • 0
    曾经有位强迫症病友问我:“王老师,我总害怕煤气爆炸,我害怕煤气爆炸把我的房子烧个精光,我害怕煤气爆炸把我的亲人炸死,我害怕煤气爆炸把我炸成植物人,我该怎么办?”我听后往她笑笑,说:“也许情况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也许还有其他可能?” 心理学上有种不合理的思维叫做“灾难性思维” ,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件事的后果极度往坏处想,想的越恐怖越好。比如上述的例子,煤气爆炸产生的后果经强迫症病友一渲染,变的可怕无
  • 0
    曾经有位强迫症病友问我:“王老师,我总认为我自己一定有艾滋病,所以我担心,我害怕。”我说:“你为什么认为自己一定有艾滋病,你与有艾滋病的人性交过吗?”他说:“没有,我还是高中生,我还没有经历这方面的事情呢!”我说:“你输过艾滋病病人的血吗?”他说:“我从没献血或输血过。”我又说:“你妈有艾滋病吗?”他笑了,说:“王老师,你太会开玩笑了,我妈怎么有可能有艾滋呢。”我说:“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你都没有
  • 0
    一天,一个强迫症病友问我:“王老师,我最近对药物很强迫,想吃药治好病,但是又怕肝功能异常,不吃药吧,我又怕病治不好,所以我天天都为这个苦恼,强迫,王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我对他说:“你要记住这一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均衡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绝对的‘失’和绝对的‘得’是不存在的。” 就拿上述案例来解释吧,吃药是为了病好,疾病需要用药物来治疗,但是是药三分毒,药物治疗在杀灭病毒后产生的产品需
  • 0
    强迫症患者为什么害怕强迫症,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强迫症的症状是极其痛苦的,令他们很难受。正因为症状的痛苦,他们极力排斥症状,所以造成了恶性循环,难以从强迫症中走出来。让我们大胆的想象一下:如果强迫症的症状不是痛苦的,甚至是极其快乐的,那他们会怎么样呢? 强迫症患者也许会爱上强迫症,也许会喜欢上强迫症。他们不再排斥强迫症,他们与强迫症融为一体,他们与强迫症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他们早上和强
  • 0
    昨天一位病友问我:“王老师,为什么我在症状出现的时候转移注意力焦虑就会好些?这种方法能不能经常运用?”我说:“其实转移注意力就是顺其自然,不过这种方法不能经常用。” 转移注意力就是当大脑出现一种症状时,人为的思考另一个症状,从而让前一个症状的焦虑程度减轻的过程。举个例子说吧:当我们思考“煤气千万不要爆炸”是时候,转移注意力,从而思考“我千万别得艾滋啊”,让前一个问题的焦虑程度减轻。这是运用什么原理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