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修行吧
关注: 8 贴子: 137

  • 目录:
  • 其他宗教
  • 18
    很遗憾,明明在静心中,回忆以前的经历,看到了禅修的一个原理,居然又卡壳了,无法说出来,不得不说,这样表达的障碍依然如影随行,对于其他事上的表达能力没这么弱,只有觉悟修行上的一些原理,如实说出来,看到了马上说出来还不够,还是先理一理 先记下:在禅修中,对于初禅来说,难的点在于,声音都会影响到禅定,佛陀在觉悟前,也曾拜师过外道的四禅八定,在学习初禅时,佛曾问过他的师傅,每当禅修时,心里总是有念头缠着他
    子渝lzy 5-30
  • 0
    这几天把微博、贴吧除了认识的,关注我的全部删除了,他们都是之前修行记录时关注的,最近这段时间越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就像明心见性,有的人认为这是开悟,在我这里是净心的过程,离觉悟还有一定的距离… 有人一起讨论这方面时,我都是随人而说,就像有人说明心见性是开悟,就按着他们目前的问题说一些细节,当然这些细节和原理也是遵循以前经历并实证过的 词不达意,别人能不能真正的理解,这就说不准了,也发现有
    子渝lzy 5-25
  • 2
    之前也记录了禅定中所说的“光”这和大彻大悟的心光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用入定时时都在,图片中的体会我在年前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潜意识不断的深入去探寻,就会看见白色的光,结合曾经的经历,我知道这只是幻像,也是在那时我才发觉菩提心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它,都是在门口打转,如果没有正心和正见,来转换心里相反的一面,当在禅定中内心平静时,就会感觉到难受,本意是想向着正面走,而心里所生的全是邪见邪念,这样就会挣扎,
    子渝lzy 5-25
  • 0
    “本自性具足”这是觉悟后会有的深刻体会,在禅定中进入到净心,体会到了每一个正相的真谛,自然的就会转换观心所觉察到的负相,也是在这个阶段会每天看着自己内心有着明显的变化,正不断变得美好,也会从自我慢慢的向无我不断转变,这些也是自我内心里本来就有的“魔性具足”也不可忽视,佛魔在修行前,本是同体,入定后就会分离,而这种分离就是净心的作用,如果能觉悟,魔性也不会消失,因为它是自我的一部分,只是面对如如不动
    子渝lzy 5-22
  • 0
    活在婆娑世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当经历了很多以后,又会回过头想着曾经的自己,这世上善良的人都会吃一些苦头,这份品格也许现在发现不了,在未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想要打破烦恼的轮回,又不失自己的品格,最好的办法就是觉悟,如果悟不了,可以当做是自我的修行,不管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好好对待别人就好了,这就会有两种结果,善缘和恶缘,如果为此恶缘还有吃苦头,因果的轮回,就会开始…这样就不
    子渝lzy 5-17
  • 0
    独觉,以观世间的因缘带来的困惑为契,以正思维开始入修,就如释佛出去游玩,看见有人因为生老病死而痛苦,引发的思考,会有这样的思考,也是正心,观察到的是什么样子,心里就会有某样相应的东西存在,再回到观心的过程,这就是独觉的路子 很多的经历和过往,也是以经历发生时的心性而判断自己的内心,当内心存在某种负面的心性,没有缘起的因缘时,就会不知道心里有它们,如果不修行和观心,自我认识就会是一生的事情,就如情爱
    子渝lzy 5-16
  • 2
    “空”性是状态和心性的描述,这是整个修行内心最后的结果,不应该执着于它,从最开始就按着自己理解的“空”去修行,就容易走在错误的路上,没有正心,自然的就会去想着控制不去想,这是不对的,会这么做也是菩提心没有出现的原因,能觉察到内心,它渴望着成长,并向往美好,那以后的修行就不会偏离,这是以出尘觉悟来说 为什么心性不空,这是有受(感受),也才会知道自己的情绪和心性,喜怒哀乐,完全不同对立的情绪,内心在面
    子渝lzy 5-15
  • 0
    入定与催眠还是学生的时候,记得有本杂志叫做《奥秘》每一期都有许多科幻的事情,其中里面就有关于在催眠中看见前世记忆的记录… 没有经历过催眠,不敢妄自发表,对于记录的真实性也不知道真假,今天无意中的一个片段晃过,让我觉得这两者有相似之处,老佛在觉悟前,静坐在菩提树下禅定时,就曾看见过前世行菩萨道的经历,以前都是认为这是幻像,自己在以前修行入定时,也出现过一些画面,刚看到一点,马上就否定前世今生,继续回
    子渝lzy 5-12
  • 0
    开悟后,有一颗纯净的内心,渴望着美好,也向往着成长,不过思想就未必跟着内心走,如果在大悟后决定重回尘世,想找回开悟前的内心,要经历的也是困难重重,这个过程很慢很慢,我花了二十年才完全回到普通人状态,而且退转随时还有入魔的风险 大悟后,觉者也可以像普通人戴着面具,行走在人间,这个面具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不同的地方在于普通人戴着面具久了,就把这个当成自己了,而觉者不会,内性还是如此,不会有任何影响
    子渝lzy 4-15
  • 0
    还是应该留下来,别人可以质疑,也可以不理解,但是总会有人需要帮助
    子渝lzy 5-9
  • 0
    觉悟是这么容易的吗?说容易很容易,说很难又很难,全和心性有关,能觉到真心,要走到最后一步,也需要日夜精进不眠不休,即使做到这样,也不一定就能开悟 “理解世间万物”的心境,看起来很平凡简单,要做到这样很容易吗,很难很难…这是我在非常精进,一日只有一顿饭和一天只有三四小时睡眠时间才证悟的,如此勤奋精进,也是花了半年的时间,这还是在心性单纯的十五岁,也能理解到为何很多人修了一辈子,心性并没多大改变,如果
    子渝lzy 5-4
  • 0
    每个觉者内性的心境都是一样的,一样的佛心和佛性,智慧层面上的差异就会相差很多,虽然佛性而生的智慧,每个个体也是自性拥有,不去经历,不会生起,自然自我也无法会去知道,一个每天如一日保持如此心性和智慧49年的觉者,渡过的人数不胜数,智慧丰满一点都不为过,修行中觉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觉悟后就会有佛心佛性,和佛的智慧
    子渝lzy 5-8
  • 0
    观呼吸对入定来说很有用,如果觉得容易睡觉,无法继续保持,这其实和心性有关,小时候天热,心静自然凉的体会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原理,就是转移注意力的办法,然后内心回到平静,这和念经的方法可能差不多,如果体会不到这份寂静,是哪里出来问题呢,在于心性和思想上吧
    子渝lzy 5-8
  • 0
    慈悲心,心里有这样的正心,很难得,生起这颗心时,大概就会不自觉的去行菩萨道,有人认为必须生起慈悲心才会觉悟,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是准确的,可参考阿罗汉、独觉佛 只能以浅薄的理论知识和实修的经历来叙述,慈悲心并非人人都会有,相关经书上认为这是每个人具有的,人都会有悲观与乐观两面的存在,不过随着静心的内心审视,本以为自己很悲观的人,会发现那颗真心并不是这样的,当然它会渴望去成长,向往美好,这和慈悲心的
    微光lzy 5-6
  • 0
    想起来,有的事就像是安排好的,不是一开始就想要修心,没有那段刀光剑影的岁月,再听见第一个朋友因为打架只剩下尸体,吃饭时就会去想,吃完这一顿是不是就会像他一样,然后一回想那三年的经历,开始反思当时的想法和认知,就算不在学校,走在大街上时刻都要保持警惕,不小心就栽在仇家手上,最后没地方可去,只能更多的时间一直呆在家里,这也是隐居修心的开始 认识到起初只是为了自保,不得已走向这条路,后来体会到人在江湖身
    子渝lzy 5-2
  • 0
    没有平静的海水,就没有汹涌的波浪,没有生命的降临,就没有生命的逝去,树叶花木,有开有落,坦然的接受万物的规律,何惧生死,正如海水和波浪永远不会停止,生死也不会停止,消失的是这具身体,神识和灵魂永不会熄灭,会在无尽的轮回不断生死
    子渝lzy 4-30
  • 2
    觉悟是彻底解决内心烦恼的方法,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种观念,在觉悟以后就必须斩断情缘,这样的想法是欠妥的,身在佛门中,佛门有自己的规矩,行走在世间,一直这么认为也是欠妥的 开悟是让内心远离生灭的困苦,无惑无恼,无执也无我,这和情爱并不矛盾,也和工作挣钱不对立,假如在悟前就已经在红尘中有情缘了,悟后就更不该也不会这么去做,当然面对分离时不会痛苦,也无恨,想恨都恨不起来,有的只有感恩和祝福,所行所做都源自
    子渝lzy 4-28
  • 8
    阿罗汉,是声闻佛法而觉悟的圣者,经书所说自了汉,只能自我解脱而不能传法,如果一直认为阿罗汉不能说法传法,这可能不是绝对的我认为阿罗汉如果要传法应该会比独觉更好 两者要依据不同的人群渡人,都会很难,虽然觉悟,但是每个阶段体会过,并不清晰,自然很多细节就不能如佛陀那样说出来,少了这些也不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也是不能渡人的根源,去行菩萨道渡人,就是观察为什么烦恼,和觉察内心运作的原理,
    子渝lzy 4-26
  • 3
    所记录的修行方法,觉得已经贴近那段修行经历,然而还是无法理解和接受,这很可惜,也能理解这些想法 一直也认为这段经历修行的原理并不受众,不是适合所有人,这是因为这段经历行的是方便门,也就是禅修所说的上等根器和下等根器 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应该就是经书上说说的巴拉密,巴拉密是内心的力量,上面认为巴拉密是靠着前世今生不断累积才会有的,这个看法我是保留看法的,前世今生之说是否真实存在,要依据科学 我在当初实证
    子渝lzy 4-23
  • 16
    禅修是不是被很多人误解了,认为禅定就是打坐,盘腿而坐,双目闭眼…坐的要垂直,不排除有的人更适合打坐,这和什么姿势并没多大关联 以前修行的经历,基本都是站着完成的,入定也是如此,远离人群寻得安静处静心,和生活中经历很多事情心性逐渐平静,这两者都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要让心静下来, 这个过程是自我认识,审视内心和世间观察时刻都在进行的,心性不再浮躁,变得平静,对事物的一些看法会有改变,不再是以前的负面消极的
    子渝lzy 4-14
  • 4
    我不是大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只能以肚里少有的几分笔墨,贴切的记录还原真实实修的经历和体会三摩地是在看见禅定九层境时知道的,看见在它之前和之后的不同层,在回忆那段经历时,也能清楚的知道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如此重要,在之前也记录过这是一个修心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可以算作静心,这里就是禅了,再往后就是入禅定净心的过程,世间的贪欲,心性的浮躁会随着静心而慢慢消失,随同的还有因为性急而引起的一些邪欲,能入三摩地
    子渝lzy 4-14
  • 2
    这里所记录的觉悟历程,原理和一些方法,和佛门并无关系,有相似的地方也是修行最后都会回归本源,没有实修经历过,我所记录的不一定能看懂,真正的修心从三摩地才开始,能进入三摩地,我所记录的也许就会看懂,也会有一些共鸣相比经书的浩瀚,实修都是从最基础的静心,观心开始,入禅到入定直到觉悟,这些也会贯穿整个修行过程,开悟以后观心还会持续进行,当不断审视心里已经没有任何一点点负面,只有无尽的光明,内心完全的解脱
    子渝lzy 4-14
  • 0
    我不一定时刻都在,有任何疑惑或烦恼都可以写在这里,我看见的时候会回复,当然不一定准时还望谅解
    子渝lzy 4-11
  • 0
    住在念头之间的空白处,空荡荡的自然存在着算佛法的见性吗? 每人的修行机缘不同,心性有别很多体会也会有差异,很多念经或禅修的人士,应该也会有这些相关的体验,所说的念头应该都是负面的或者杂念,如果通过其他转念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确实能让这些念头短暂的消失,不过心里的根还在哪里,也会如此往复 如果要保持这样心里不生念,唯有一直保持这样的修行不停歇,会变成一静的时候,这些念头就会消失,一动就又出现了,静若
    子渝lzy 4-11
  • 0
    时刻关注自己内心的内省自观,在修心时一心向往成长和美好,所以会因为这种机制而感到高兴,也不会觉得累,时间的累积以后,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也会变成一种意识不自主的时刻审视
    子渝lzy 4-10
  • 3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有人畏因,也有人惧果,生活在尘世中,时刻在考验着内心,很多事无力改变,但我们能选择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因果是相互左右的,也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体现在心里的念头,正面或负面的,外因是行动上,外果就是已经发生在自己或者别人的身上,人们都能看见的,而内果就是在另一方心里留下的种子。 佛祖割肉喂鹰,这是佛祖的修行,会因为这份奉献而快乐,人的内心就像太极一样,一阴一阳,在自我保护的机制下,不断
    子渝lzy 4-4
  • 1
    世间本无上,下等根器之分,自认修心之人,一边修行一边不断被欲望感受左右无法平静的人何其多,不刻意说明修行,无意识在修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两者都是被烦恼纠缠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本是平凡而普通的事 所认为的上等根器,在修心前,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烦恼,会走上这条路是经历也是缘分有关,每个人的心性会有共性,不过也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有人天生淡泊名利,也有人天生痴迷贪欲 佛陀能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而开悟,也
  • 1
    那份状态和境界是很神圣的,美妙到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唯一能贴切说出来的,就是我空了,在觉悟的瞬间,大脑感受到的思绪就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内心就像大海一样平静,看不到尽头,心里一直发出神圣的光装满整个内心,这样的圣境就是大彻大悟带来的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2024修行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